濕熱瀉痢、帶下
本品性苦寒而收澀,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故可用治濕熱瀉痢,里急后重,常配白頭翁、黃連、黃柏等藥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
若治濕熱下注之帶下,可配牡丹皮、當(dāng)歸用,如《本草匯言》方。
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本品清熱之中,能瀉肝火、明目退翳,用治肝經(jīng)郁火所致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單用煎水洗眼,或配梔子、淡竹葉煎服,如秦皮湯(《外臺(tái)秘要》)。
若配秦艽、防風(fēng)等用,可治肝經(jīng)風(fēng)熱、目赤生翳,如秦皮湯(《眼科龍木論》)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用。
《湯液本草》:主熱痢下重,下焦虛。
《吉林中草藥》:治腸風(fēng)下血。
《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治腸炎腹瀉。
《陜西中草藥》:治麥粒腫。
《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
《別錄》: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
《藥性論》: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fēng)淚不止,治小兒身熱:作湯浴。
《日華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兒熱驚,皮膚風(fēng)痹,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