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太陽小腸經藥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
蓮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如需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
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藁本。
(四)、足太陰脾經藥
補脾人參綿黃芪,扁豆白術共陳皮。
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
溫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陽明胃經
補胃必須蒼白術,半夏扁豆綿黃芪。
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
更添芒硝和大黃,多加石膏瀉更急。
溫胃丁香與藿香,益智吳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和條芩,滑石黃連玄花粉。
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五)、足厥陰肝經藥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仁木瓜與阿膠。
瀉肝柴胡并枳殼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
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陽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
溫用陳皮與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之藥同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