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體皮膚病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
濕邪發(fā)病
關于濕邪致病的記載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頸項強,皆屬于濕……”明確指出某些疾病的發(fā)生與濕相關,后世醫(yī)家對濕邪致病的論述亦較多,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陰腫,陰戶忽然腫而疼痛,由肝脾傷損濕熱下注……,”此病證類似于現代的急性女陰潰瘍又認為痹證是濕邪侵及肌肉經絡關節(jié)皮膚,經脈痹阻而發(fā)為“肌痹”、“皮痹”、“痹證”認為經脈曲張性小腿潰瘍,深膿庖瘡是因濕氣郁久成毒,濕毒之氣下注小腿而發(fā)病。
專家認為凡腹?jié)M水腫,肌膚腫脹,糜爛、滲出、水皰、結節(jié)等皮損無不與濕相關,只是因人、因時、因部位或因挾熱、挾風之不同而皮損出現先后、輕重、多少之不等罷了。例如毛囊炎、癤、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濕疹、某些藥疹、膿皰瘡、濕性脂溢皮炎、多汗癥、酒鼻、痤瘡等病均因于濕熱內蘊,或上蒸于頭面,或迫津外泄、或蘊,結于肌膚,或挾時邪、外感邪毒而誘發(fā)帶狀皰疹由肝膽濕熱或脾虛濕盛引起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因于風濕蘊阻、經絡阻隔、肌膚失養(yǎng)所致者為多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大皰性疾病多由濕熱交蒸外越肌膚所致結節(jié)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多由寒濕凝滯,血瘀阻絡所致小腿潰瘍、足癬、女陰潰瘍、糜爛性龜頭炎多由濕熱下注所致還有濕熱下注、外感邪毒而發(fā)的接觸過敏性皮炎等等。
濕證的臨床表現
濕證有內濕、外濕之分,有上濕、下濕之別,辨證上各不相同,可分如下幾型。
風濕蘊阻型素體濕盛,復感風邪滯留肌肉、皮膚、關節(jié)、經絡,而致經脈痹阻、肌膚失養(yǎng)或聚而成塊。證見肢體沉困酸重,胸悶頭重痛,心煩失眠,舌質淡紫,苔薄,脈濡緩,皮疹可見水腫肥厚、結節(jié)、風團、抓痕、血痂、苔癬化,或局限或泛發(fā),自覺瘙癢不止。如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結節(jié)性癢疹等。
脾虛濕盛型見面色萎黃,疲乏無力,肢體浮腫,納差,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厚而潤,脈滑。皮疹見腫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等。自覺瘙癢,以四肢多見,且纏綿不愈。如亞急性濕疹,先天性大庖性表皮松解、濕性脂溢性皮炎等。
寒濕凝滯型素體陽虛,感受寒濕而發(fā)病。證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或伴肌肉關節(jié)疼痛,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皮疹可見紅斑或紫斑、丘疹、水皰、風團或潰瘍,遇冷而發(fā)或受涼后加重,易發(fā)于暴露部位。如結節(jié)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皮肌炎、慢性小腿潰瘍等。
痰濕阻絡型素體濕盛或水濕運化障礙,致水濕凝聚成痰,留滯于皮膚、肌肉、經絡關節(jié)之間,可見丘疹、結節(jié)、腫塊、囊腫,無自覺癥狀或有疼痛。如脂肪瘤、黃色瘤、脂膜炎、尋常疣、皮膚癌腫等。
濕熱內蘊型見發(fā)熱或有汗出而熱不解,面色潮紅,心煩,口干不多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皮疹色紅,水腫、水皰、糜爛、滲液或見丘疹、結節(jié)、膿皰,自覺癢或痛。臨床多見于膿皰瘡、單純皰疹、鵝口瘡、剝脫性皮炎、痤瘡、脂溢性皮炎、帶狀皰疹、癤、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觸性皮炎、足癬、藥疹、濕疹等。
中醫(yī)祛濕與治療
濕在上在表者,汗而解之在下在里者,淡滲利之,由于兼挾證不同,治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風濕蘊阻型治宜祛風利濕,養(yǎng)血活血,方用當歸飲子加減。常用藥有當歸、丹參、雞血藤、川芎、牛蒡子、豬茯苓、白鮮皮、赤小豆、荊芥、蟬衣。皮損肥厚、癢甚者加全蟲、僵蠶濕重加防己、萆艸解、滑石。
脾虛濕盛型治宜健脾滲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藥有蒼術、白術、茯苓、澤瀉、薏苡仁、滑石、山藥、蟬衣、荊芥、陳皮、厚樸,病在上部者,加菊花、薄荷。
寒濕凝滯型治宜溫經散寒,利濕通絡,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選用當歸、白芍、桂枝、干姜、細辛、茯苓、薏苡仁、雞血藤關節(jié)肌肉疼痛者加秦艽、羌活、獨活下肢潰瘍經久不愈者,加黃芪、白及、牛膝。
痰濕阻絡型治宜化痰散結,祛濕通絡,方用消丸加味。常用玄參、貝母、生牡蠣、天南星、半夏、夏枯草、土茯苓、海藻、丹參、絲瓜絡、白花蛇舌草等。
濕熱內蘊型治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或萆艸解滲濕湯加減。常用藥有龍膽草、生地、苦參、黃芩、車前子、萆艸解、薏苡仁、土茯苓等。病在頭者,加菊花、辛夷、薄荷病在脅肋或有疼痛者,加柴胡、元胡病在腰以下者,加蒼術、黃柏毒盛者加銀花、連翹、蚤休,血熱者加紫草、水牛角、玄參癢劇者加防風、地膚子、蟬衣。
濕邪的治療總結
現代醫(yī)學對有些皮膚病的治療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專家經過多年運用中醫(yī)辨證治療皮膚病,尤其是有“風證”和“濕證”的疾病,常見膿水淋漓或經久不愈或瘙癢難忍,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總結如下幾點:
1、療效顯著持久,且不易復發(fā);
2、藥源充足,便于選用,更適應于農村和基層;
3、對某些用西藥治療欠效的疾病,仍可收效;
4、診療方便,不需要特殊的診療和制劑設備;
5、毒副作用小,對臟腑組織無損害,使用安全,患者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