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吃素風潮”的影響下,北魏人賈思勰在其《齊民要術》一書中,特別專列了一章來談“素食”。這是中國所有古籍中關于素食的早記載。
《齊民要術》第八十七章“素食”里,列舉了蔥韭羹、瓠羹、油豉、膏煎紫菜、薤白蒸、服托人、蜜姜、點瓜瓠、缹漢瓜、缹菌、缹茄子等十一道素菜。
從書上記載這十一道素菜的做法,可知它們原料包括冬瓜、葫蘆、韭菜、胡芹、菌子、茄子、白菜、紫菜、薤等等,作料有蔥、姜、桂皮、花椒粉、豆豉、鹽、香醬、麻油、蜜等等,烹調法則包括了煮、蒸、煎、缹(即炰,燥煮稱“缹”)等等。
但這十一道素食中,有幾樣用了佛門齋食禁用的蔥、韭和薤。而缹瓜、瓠和缹菌等菜的制法中,還列舉了用豬肉或羊肉的葷煮法;可見南北朝時,一方面中國的素菜還未受到禁用蔥、蒜等五辛戒律之束縛;加一方面,素菜和葷菜彼此的界線還未劃分得太清楚,未到?jīng)芪挤置?、勢不兩立的地步?/p>
除了南北朝時的佛教徙、道教徒鼓吹吃素,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也提倡“吃素主義”,但是儒生的吃素理由,只是崇尚素樸清淡的生活,而非為了不殺生,所以他們不是不吃肉,只是多吃菜。
儒家的吃素主義當以孔子為倡始人,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但孔子只說吃素也有樂趣,并未說不可吃肉,他自己就愛吃肉,吃時還講究得很,他在《論語·鄉(xiāng)黨》中就說:“食不厭精(美食主義),膾不厭細(講究刀工)。食饐而餲(飯過濕爛)、魚餒(腐爛)而肉敗(腐?。?,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烹調不好),不食(三句分別講究食物的色、香、味)。割不正不食(講究刀工),不得其醬不食(講究調味)……”可見孔子要吃肉,還要吃材料新鮮、切得方正、燒得味美的肉。
但孔子畢竟再三稱贊過“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吃素也因而成了崇尚清心寡欲的儒者所奉行的戒律。南北朝時,南齊的周頤便“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南齊武帝的文惠太子蕭長懋曾經(jīng)問周颥:“菜食何味勝?”周颥回答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就是黃芽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