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之見,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那些極典型的得意事和失意事,在人生中所占比例都極小,也就是各占5%左右罷了,其余的90%都是不喜不悲的平常事。而人們往往容易過分夸大那些悲喜之事,特別是那些失意之事,陰影常留在心里揮之不去,嚴重影響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
倘若沿著“四悲詩”的思路想象發(fā)揮,今天可悲的失意事也確實不少,譬如美人遲暮,明星過氣,炒股崩盤,經(jīng)商賠罄,政客下臺,貪官入獄,嫖娼被抓,外遇露餡,高考落榜,戀愛受挫,提拔無望,應聘被拒,競標失敗,投資被騙,還不說生老病死,飛來橫禍。但這些林林,總總的失意事,如果分析起來,有些是自然規(guī)律,誰都無法抗拒,想也沒用,由它去吧;有些是沒事找事,無事生非,屬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之類;有些則是生活的必要代價,是正常成本,不必大驚小怪。
可見,至少一小半失意事是可以避免的,欲望越大,失望就越多。如果我們能多一點平常心,多一點知足常樂情懷,不去刻意爭那些不該爭或意義不大的東兩,不給自己定下太高的人生標準,不和這個比那個比,不設置太多不切實際的奮斗目標,適當放棄一些身外之物,減一減太盛的名利之心,失意之事自然就會減少。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有一個辦法,少想失意事情,多想如意事,此乃民國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態(tài)度,也很管用。他曾寫過這祥一副對聯(lián):“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趨勢無法改變,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順心的“八九”,多想想讓人高興的“一二”。這可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不是鴕鳥的埋頭戰(zhàn)術,而是達觀者的生活態(tài)度。想想看,雖是兵荒馬亂,顛沛流離,于老仍得享長壽,就獲益于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