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趙先生的想法:“別人會因我的母親而否定我,連我的妻子也看不起我,”
非理性的觀念形成原因:趙先生從小就被母親過分指責,上學時遭到過同學的欺負!成年后又經歷過兩次婚姻,每次都是在爭吵中結束,而工作和事業(yè)也不成功。這些負性的經歷讓他變得敏感多疑,對周圍或身邊的人普遍缺乏信任.習慣于以“讀心術”的方式解讀周圍能人,認為他們總是貶低和嘲笑自己。
改變想法:我與其總猜疑別人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看待我的,還不如多跟他們主動溝通;客觀分析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是“同情與關心”還是“中立”抑或是“貶低”?我相信,持前兩種態(tài)度的人遠遠多于后者;我要細心收集和記錄他人對自己的良好評價,看看自己的想法有哪些站不住腳的證據。
又比如,對待工作和人際關系
趙先生的想法“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要么反對我,要么贊成我。”
非理性的觀念形成原因:趙先生曾經換過很多工作:很多次都是因為和同事或老板吵契而辭職的。在趙先生看來,“給我挑刺兒的就是壞人,贊成我的就是好人,’。在這種“非黑即白”思維的影響下,趙先生對人產生了很強的戒備心理,易走極端,常常因為小事和周圍人鬧矛盾,而人際關系的緊張反過來又強化了趙先生“非黑即白”的忌維。
改變想法:人是復雜的社會動物,很難簡單地用“好”與“壞”來界定,大多數人介于兩看之間,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另外,人與人之間,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因此,工作和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在和同事交往過程中,我要學會求同存異。就如同一天之中有“黑夜”和“白天”,不能因為只喜歡芻天而不過“黑夜”。
再比如,對待酒精依賴的問題
趙先生的想法:“所有的人都不接納我,飲酒是唯一讓我忘卻煩惱的方法。”
從18歲開始,趙某開始飲酒,24歲后飲酒成癮,越喝越多。他對酒精越來越依賴,他說:“每天我都渴望飲酒,我想逃避現實和自我。”其間,趙某多次想戒酒,但是沒有成功。
非理性的觀念形成原因:趙先生人際關系不佳,產生“所有人都不接納我”的過度概括化的結論.逃避社會交往,以涯度日,認為“只有飲酒才能讓他忘卻煩惱“。與社會的隔離讓他沒有機會感受人們對他的關心,而對酒精的依賴產生短暫的快樂讓他不愿尋找更好的排解方法。俗話說“借酒澆愁,愁更愁”?;惨庾R到自己對酒精約依賴,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
改變想法: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所有人’都不接納我嗎?在以前與周圍人的交往中,我發(fā)現有些人還是認可我的,這說明我的想法太偏激了?,F在我對酒精依賴已到了無力自拔的地步,酒精已經損壞了我的生活,要想走出困境,我需要尋求更專業(yè)的幫助。就如我醫(yī)生建議的那樣,也許參加戒酒康復組織的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發(fā)現和修正來訪者的非理性的觀念,讓他學會用更平衡、更理性的視角看待問題,常常使來訪者的想法和情緒產生意外的變化。通過這樣不斷地練習,來訪者會找到一個更理性更快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