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有一次愉快的垂釣,好的一根魚竿是關(guān)鍵。那么,魚竿上的子線也是關(guān)鍵所在,到底它要多長才是合適的?它的長短決定了什么呢?
一、對靈敏度的影響。
不管是傳統(tǒng)的落地墜釣法還是懸墜釣,子線的長短對它的靈敏度都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子線越短越靈敏,子線越長越遲鈍。所以,我們在決定子線長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靈敏度。關(guān)于什么時候需要靈敏,什么時候需要遲鈍,那是變化莫測。
二、對安全性的影響。
我們都有魚兒只進(jìn)窩不吃鉤的體驗,拋開天氣和餌料的因素,恐怕就是它的攝食安全性了。各種魚對安全都有不同的要求,并與它的食象有者一定的關(guān)系。
比如草魚,怕噪聲,但是子線的粗細(xì)和長短對它影響不大,因為它的食象以啃食為主,經(jīng)常把草拽得東倒西歪,還怕子線粗嗎?
鯉魚就不同了,它的食象是吸食,稍有不適或不對口味就吐了出來,受驚以后就不再攝食了。所以用較細(xì)的長子線釣鯉魚上鉤率會高很多。四是對誘魚的影響。臺釣強(qiáng)大的誘魚能力長子線功不可沒。
從鉛墜和鉤餌入水到在水中懸停的第一擺的過程中,子線是被墜子牽著走的,它的速度決定于墜子的重量,子線的長度對誘魚的影響不大。但在子線以墜子為圓心劃弧下落的第二擺的過程中,子線的長度直接決定著下落的時間,對誘魚產(chǎn)生很大影響。
子線越長,誘魚效果越好,子線越短,誘魚效果越差。在一鉤懸浮一鉤觸底的狀態(tài)下,上鉤的誘魚效果也受子線長度的影響。子線長,鉤餌的擺動輕松自然,仿生效果好,誘魚效果好;子線短,鉤餌不擺動或擺動生硬,誘魚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