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人普遍缺鈣
酸性體質導致“鈣搬家”
國人的三高飲食( 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習慣,以及過量分解酸性物質——如磷酸、尿酸等,使體液酸性化。酸性體質使細胞難以生存。但人體的“自救”本能,會讓甲狀旁腺分泌破骨素,從鈣庫(骨骼、牙齒)中溶解鈣離子進入鈣池(體液、血液)中,以改善酸性體質。這個借鈣的過程被稱為“鈣搬家”,而酸性體質則是喪失骨鈣的重要原因。
膳食中鈣的吸收不全面
由于鈣離子在胃中容易與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及脂肪酸等形成不易消化的鈣鹽,膳食中攝取的鈣約有70%~80%不能被吸收。鈣大量流失,使成年人每天借調30mg-50mg的骨鈣用以補充血鈣,使成年人的骨鈣每年以1%的速度虧損。到了50歲,骨鈣會減少30%;到了70歲,骨鈣減少量可超過50%。
飲食中鈣的供給不足
中國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其中谷物占較大比例,谷物含鈣量少,這是導致中國人缺鈣的一個重要原因。高鈣食品,如牛奶、大豆、芝麻醬、海帶、蝦皮、堅果等,是中國人餐桌上的“稀客”。
人體對鈣的吸收較難
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一是中老年人特別是絕經后的婦女,雌激素分泌減少,吸收鈣的能力逐漸下降。二是只有分解成離子鈣,人體才能完成對鈣的吸收。胃腸消化功能不好,不能正常分泌胃酸而使鈣離子化,即使攝入鈣再多,也不被人體吸收。三是特別喜歡吃肉的人,鈣與脂肪酸形成難以吸收的鈣皂,隨糞便排走了。四是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可減少鈣的吸收, 有時使鈣的吸收較難。
飲食結構導致鈣的吸收率低
一是中國人副食偏多。長期進食含有草酸、植酸的食物,如:菠菜、莧菜、竹筍等,會形成難以吸收的鈣鹽(也稱草酸鈣、植酸鈣),而不被人體吸收。二是中國人過量食鹽,攝入高鈉使尿鈉排泄增加的同時,尿鈣排泄也隨之增加,而發(fā)生高鈣尿,嚴重導致鈣流失。三是過量攝取蛋白質、脂肪,導致游離脂肪酸增多,與鈣結合成皂鈣,不被吸收。
喝沸水造成鈣流失
一升生水含鈣300mg,煮沸后僅剩不足100mg。煮沸的水會把鈣質溶解出來,人們平時看到的水壺內壁厚厚一層水垢,其實就是水中被溶解出來的鈣。中國人不習慣喝涼水,如果不注意補鈣,自然會嚴重缺鈣。
維生素D合成不足
鈣吸收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正常情況下,皮膚通過紫外線照射,可以生成內源性維生素D。戶外活動少、曬太陽少,會造成維生素D合成不足,引起腸道的鈣吸收和腎小管對鈣、磷吸收減少,導致鈣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