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體格檢查要系統(tǒng)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
麻風病的特征
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蟲爬;皮膚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如果你有以上癥狀者,請到當地皮防(所)或防疫站慢病科就診。
從皮膚組織中檢查麻風桿菌(查菌)對診斷雖很重要,但查菌陰性時不能排除麻風,尤其在結核樣型麻風多為陰性。查菌陽性時,還應注意與其他抗酸桿菌的鑒別。臨床常用細菌指數(BI)和形態(tài)指數(MI)來表示麻風桿菌在組織中的存在狀態(tài)。細菌指數或稱細菌密度指數,是按照Ridely對數分級法檢查各部位細菌密度之總和,再除以檢查的部位數。
Ridely計數法每一級度之間呈10倍之差。形態(tài)指數是表示完整的麻風桿菌(活菌)在總菌量中的比例。實際應用時較難標準化,故只報道描述細菌的形態(tài)。兩種指數除反映麻風桿菌的含量和形態(tài)外,還可作為藥物療效評價的指標。
此外,還應對麻風的類型,病變的活躍程度,引起的功能障礙程度,以及有無后遺畸殘等作出診斷,以助臨床正確的處理。
麻風性角膜病變的治療
用藥治療
1、局部滴糖皮質激素或抗菌藥眼水。
2、全身抗麻風藥物治療 口服氯法齊明(氯苯吩嗪)100mg,2次/d,氨苯砜(DDS)100mg,4次/d,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角膜浸潤消退。
手術治療
1、有結節(jié)者或行單純切除術,或聯(lián)合角膜上皮成形術或自體角膜緣移植術。
2、晚期患者,視角膜病灶范圍大小、深淺可選用板層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術。
預后
早期診斷和強有力的聯(lián)合化療的應用,可以明顯改善麻風病的預后。
麻風性角膜病變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麻風桿菌動物接種,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墊中,初步接種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墊感染模型。
1966年在Ress應用免疫抑制法,造成嚴重的系統(tǒng)性感染,使麻風桿菌的動物接種前進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與 Storrs應用犰狳接種麻風桿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
1976年高板健二等報告應用裸鼠(先天性無胸腺小鼠)接種麻風桿菌獲得成功。麻風桿菌的人工培養(yǎng),到目前還未獲得公認的成功。因此,上工培養(yǎng)仍是今后研究的重點。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