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jié)有煮梅的習俗,這一習俗歷史悠久,早在夏朝便已經(jīng)有了。
由于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食用,必須要加工后方可食用,便有了煮梅。煮梅的方法很多,有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千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人紫蘇。北方產(chǎn)的烏梅在我國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植、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如果在里面加人桂花鹵,然后冰鎮(zhèn)后再飲,則其味更絕。現(xiàn)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餞,如話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大受人們的喜歡。
安苗求豐收
芒種安苗是安徽績溪的農(nóng)事習俗。相傳“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起逐漸興盛。據(jù)史料記載,農(nóng)歷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鋤頭一帶各村于芒種后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后撐旗打鼓,抬著太尉老爺巡游田阪,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故謂“安苗”。每到芒種時節(jié),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fā)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芒種前,各農(nóng)戶稻秧栽插完畢,五谷下種,農(nóng)民以此感到欣慰,為表喜悅,各村族長召集德高望重的長輩選擇吉日,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fā)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于是,各村待后一農(nóng)戶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長出示“安苗貼”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視本村家事進展而定。雖然各村做包、操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內(nèi),不僅本村人可隨意走家串戶品嘗安苗包、棵,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戶同亨口福,其樂融融,充滿了節(jié)日氣氛。
芒種時節(jié),多吃“八寶”
第一菜:黃瓜
黃瓜是涼性蔬菜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鉀低鈉的特點,適合夏天人們大量出汗后補充水分及流失的無機鹽。涼拌黃瓜是好的吃法。脾胃虛寒的人可以清炒黃瓜,或者做黃瓜餡兒水餃。
第一鮮:鯉魚
夏季氣候溫熱潮濕,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于祛濕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yǎng)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兒童、孕婦、老人在內(nèi)的各類人群都適合吃。
第一菌:木耳
木耳味甘、性平,具有益氣、潤肺、補腦、輕身、涼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夏天多吃點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涼血、增加食欲之效。
第一肉:鴨肉
四季之中,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俗話說得好:“防苦夏,吃吃鴨”。鴨肉富含蛋白質(zhì)等養(yǎng)料,而且能防治疾病。鴨屬水禽,性寒涼,從中醫(y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nèi)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zhì)虛弱、食欲不振、發(fā)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第一谷:薏米
薏米是清除體內(nèi)濕毒的好食品,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jié),陰雨連綿,空氣濕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第一粥:綠豆粥
綠豆亦食亦藥,可以搭配大米或黑豆等其他豆類做成雜豆粥,能補充更多的微量元素和B族維生素。不過應(yīng)注意,綠豆屬于涼性藥食之品,身體虛寒或脾胃虛寒者過量飲用,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陰虛者也不宜大量飲用。
第一飲:酸梅湯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侗静菥V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第一瓜:西瓜
夏天出汗多,隨著汗水的排出,丟失的營養(yǎng)也多,適當吃些西瓜,不僅能補足丟失的水分,更能增加營養(yǎng)。新鮮的西瓜汁和鮮嫩的瓜皮還能增加皮膚彈性,減少皺紋,增添光澤。
結(jié)語:中國的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能夠根據(jù)不同的農(nóng)事活動劃分出二十四節(jié)氣,為后人創(chuàng)造了很便利的條件!相信上述介紹的這些芒種的習俗,能夠讓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國的古代習俗,平時也可以多多了解哦,這樣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