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如何診治子宮后位
(1)肝郁氣滯
精神抑郁、心情沉悶、多愁善慮、情志不暢;肝主疏泄,肝氣郁結,肝之功能失常,肝郁則氣滯,氣滯致血瘀而發(fā)痛經、癥瘕;氣血不和而致月經失調、不孕等。
情志因素能影響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變化而致神經內分泌改變,如果腹腔液中孕激素水平下降,不能抑制有活性的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易種植于盆腔而發(fā)生內異癥。
臨床主證:下腹脹痛經行痛劇、痛引腰骶、痛甚昏厥、腹痛拒按,私生活疼痛,胸脅作脹、乳房脹痛,經行淋漓、經色紫黯,夾有血塊,婚后不孕,舌苔薄質紫、邊尖有瘀點,脈弦。
治則:理氣活血、散結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藥用: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枳殼、柴胡、桃仁、紅花、牛膝、香附等。若經行不暢加益母草、失笑散;陰部墜脹加川楝子、柴胡;經行發(fā)熱加紅藤、大黃;乳房脹痛加橘葉、橘核;經行淋漓加蒲黃、炒地榆。
(2)寒濕凝滯
經行、分娩或產后受寒,或久臥濕地,寒濕之邪客于沖任胞脈,血行不暢則痛經或瘕瘕;素體虛弱,臟腑功能減退,陽氣不振,沖任之脈失于溫煦,血失固攝,血不循經而致月經不調或癥瘕。
目前研究發(fā)現,臟腑功能低下,易導致免疫功能異常。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失控,由免疫細胞分泌的一系列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等參與,促進異位內膜進一步生長和增殖而發(fā)生內異癥。
臨床主證:經常下腹冷痛、隱痛、得熱則舒、經行腹痛加劇,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頭昏頭痛,白帶較多,月經不調,大便溏薄,婚后不孕,舌邊紫黯、苔薄白,脈細緊。
治則: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方藥:溫經湯(《金匱要略》)加減,藥用:當歸、川芎、白芍、桂枝、人參、生姜、丹皮、甘草等。若下腹冷痛加艾葉、紫石英;小腹下墜加黃芪、升麻;大便溏薄加炒扁豆、肉豆蔻;帶下增多加芡實、雞冠花。
(3)腎虛瘀阻
房事不節(jié)或產育過多傷及腎氣,致沖任損傷;因腎藏精,腎虧則精少,胞脈失于濡養(yǎng),沖任氣血不足,使氣血運行不暢,滯而瘀阻。
腎虧沖任損傷者易致免疫功能異常而發(fā)生內異癥;腎虧瘀阻者易導致內分泌紊亂,排卵障礙,發(fā)生未破卵泡黃素化綜合征,內異癥屬腎虧瘀阻型致不孕患者中79%是LUFS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