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紫砂壺收藏誤區(qū)
傳統(tǒng)茶具中紫砂壺是歷朝文人墨客的賞玩之物,傳說紫砂壺起源于宋代,到明代異軍突起,清朝康乾盛世紫砂壺的制作、鑒賞與收藏達到了一個高潮。 關(guān)于明清時期的紫砂古壺存世量極為有限,且多為博物館收藏,其中部分器件的真?zhèn)我灿写M一步考證。目前對明清老壺,收藏者存在三個常見的誤區(qū):
1.越老的茶壺,造型、制工、泥色越完美的觀點,是不符合紫砂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明清老壺,從總體上說,泥料的質(zhì)地和技藝功夫,是”明”不如”清”.
2.從市場情況看,明、清老壺多為國家和集體收藏,市場上很有流通,假貨贗品居絕大多數(shù),如確屬真品的明代老壺,價值較高。
3.由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仿古之風盛行,一些古董商利用當時比較稀缺的古籍、圖譜和古器的獨特資源,聘請高手防作,真贗混淆,因此,明清古壺遠非一般收藏愛好者所能判斷和鑒別,在這上面花費太多的氣力,往往事倍功半。
紫砂壺收藏需長期摸索
當代藝術(shù)陶瓷精品數(shù)量的確不少,但是經(jīng)過許多工藝師自抬身價,漫天要價,加上中間商居中炒作,也形成了不合理的價格扭曲及偽作的出現(xiàn)。即使如此,優(yōu)秀作家及好好作品遭到埋沒的為數(shù)更多。身為當代藝術(shù)陶瓷愛好者及收藏者處在市場混亂的情況下,應如何面對又應如何持續(xù)自己的收藏偏好,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姑且拿紫砂壺為例,試圖探討收藏者面對市場變動時所應保持的態(tài)度。雖然當代紫砂壺在大陸是新興的收藏標的,但在臺灣、香港和新加坡三地,它卻在近二、三十年經(jīng)價格劇變,至今收藏熱度雖仍未減,但收藏者對紫砂壺的價格及作品的要求已逐漸趨于理性。反觀大陸,中青輩陶藝家對自己作品的要價已明顯高過海外市場上流通的早期名家壺。是否大陸也會在價格扭曲過后回歸合理,誰也不敢斷言,但作為當代紫砂的愛好者在經(jīng)歷多年市場波動后謹對紫砂壺的收藏提出若干觀點如下,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