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原名:粟,也稱作粱、狗尾草、黃粟、粟米,拉丁文名: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germanica (Mill.) Schrad. 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須根粗大,稈粗壯,粟是谷子去皮后的結(jié)果,谷子是谷類植物,禾木本的一種,粟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和維生素,它不僅供食用,入藥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又可釀酒。其莖葉又是牲畜的優(yōu)等飼料,它含粗蛋白質(zhì)5-7%,超過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纖維素少,質(zhì)地較柔軟,為騾、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豬、雞的良好飼料。
小米分類
小米:谷類,禾本科。
小米亦稱粟米,古代叫禾,是谷子去殼后的產(chǎn)物,因其粒小,直徑約1.5毫米左右,因此得名。
小米又稱粟米,古稱粟,又叫粱,是中國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愛的主要糧食之一。小米分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小米用途
小米可以釀造酒、醋,五糧液、汾酒以及南方人喜歡喝的小米黃酒、山西陳醋的主要原料都是小米。
小米產(chǎn)地
小米原產(chǎn)于中國北方黃河流域,內(nèi)蒙古,東北地區(qū),主要集中在赤峰、通遼一帶。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于“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qū)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馬羊等大牲畜能消化。
還有一種原產(chǎn)于非洲的御谷,也叫“珍珠粟”(Pearl millet),英語中經(jīng)常和粟混淆。
小米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性昧 :甘咸、涼(陳粟米:苦寒)。
歸經(jīng):⑴專入腎,兼入脾、胃(《本草求真》)。⑵入手足太陰、少陰經(jīng)(《本草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