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壺名滿天下,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壺的人很多。像明代的黃玉磷,江案清,近代的裴石民,當代的汪寅仙,徐漢棠、延芫法師、等都對供春做過研究和仿制,他們?nèi)f變不離其宗,都按照原來供春原作進行仿制。當代紫砂藝術大師延芫法師在繼承傳統(tǒng)供春壺創(chuàng)作藝術的基礎上,對供春壺的造型進行了大膽地革新。
延芫法師的供春壺在造型上追求千變?nèi)f化,將造型和裝飾有機地結合起來,爭取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其供春作品造型各異,具有較強的整體藝術效果,在傳統(tǒng)供春的基礎上做了藝術變形和延伸,自然美感強烈,形態(tài)變化大,時而奇特、時而質樸、時而抽象、時而具體、時而夸張、時而童趣、時而飽滿、時而銹蝕、時而靈巧、時而敦厚。給人感覺似獸非獸,似木非木,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人物簡介
供春(約1506—1566),又稱供龔春、龔春。明正德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年間人,生卒不詳。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名仕,字克學,與蘇州唐伯虎等友善。正德甲戌年(1514年)進士,后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據(jù)記載,吳頤山未中進士前,讀書宜興金沙寺(在今宜興湖滏鎮(zhèn))。書僮供春“給使之暇”,發(fā)覺金沙寺僧人將制作陶缸陶甕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guī)而圓之,刳使中空,制成壺樣。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nèi)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壺,這就是后來名聞遐邇的紫砂茶壺。因壺為供春所制,通稱“供春壺”?,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就是他所制,造型古樸,指螺紋隱現(xiàn),把內(nèi)及壺身有篆書“供春”二字。
此壺原為吳大澄所藏,于三十年代被儲南強先生在蘇州一個古玩攤上購得,但缺蓋,經(jīng)民國制壺名家黃玉磷配上瓜鈕蓋,后經(jīng)當代書法大師黃賓虹先生(已故)鑒定,覺得在樹罌的壺身上不會長出瓜鈕,后又由近代制壺名家裴石民(已故)配靈芝蓋。解放后,獻給國家收藏。
在歷史上,供春確有其人,他生于明正德年間,這在宜興縣志和有關陶瓷的史料里面都有記載。民間也流傳著關于供春壺的故事:傳說明代正德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在宜興的金沙寺復習迎考,他的書童供春就在寺內(nèi)向金沙寺僧學習用紫砂制壺,并且進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來實用性為主的壺制作得更有文化氣息。當時文人們對于奇石有種獨特的審美,他們認為“丑極”就是“美極”,如果一塊石頭達到了“瘦、漏、透、皺”的程度,這就是一塊美石。當時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tài)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結交的都是一些讀書人,文人愛喝茶,大家在一起談論文學時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壺在文人中一下傳播開了。
總結: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紫砂壺的發(fā)展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的進程。無論在什么年代,紫砂壺名家名壺都不會斷。而這款供春壺,具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如此類的紫砂壺已經(jīng)是很少了,我們希望可以妥善的保管他們。切勿遺失了,否則將是莫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