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名壺欣賞 紫砂大師作品的賞析(5)

  清代陳曼生的紫砂竹節(jié)壺

  江蘇宜興古稱陽羨,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始于明代,迄今為止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明代的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評價道:“茶壺以砂壺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色。”據(jù)現(xiàn)存實物及文獻查證,明清時期參與紫砂壺制作的詩人、學者、畫家不下九百余人,其中以陳曼生的影響最大。

  1977年,在上海金山縣的一座清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把刻有陳曼生銘款的紫砂竹節(jié)壺。此壺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徑12.2厘米,嘴長3厘米,鋬寬3.7厘米。通體紫里透紅,以竹段、竹節(jié)、竹葉作裝飾,壺身穩(wěn)重挺拔,壺嘴剛直遒勁,壺蓋合口嚴密。壺腹陰刻“單昊生作羊豆用享”篆體八字,署“曼生”楷書款,壺蓋內(nèi)鈐陽文篆書“萬泉”二字。據(jù)墓志銘得知墓主為湖北宜昌府候補道王玷山,王玷山是陳曼生的好友,因此這把刻有陳曼生銘款的紫砂壺的真實性毋庸置疑,此壺現(xiàn)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陳曼生(1768-1822),浙江錢塘(今余杭)人,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陳曼生在1801年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清代的官場,先后擔任過溧陽知縣、江防同知、海防同知等官職,在1822年病逝,享年五十五歲。清代的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稱贊陳曼生為官“廉明勇敢,卓著循聲,創(chuàng)文學,修邑志,辦賑之善,為大江南北最”。陳曼生不僅為官清廉剛正,而且才識俱佳,精通詩詞、書畫、金石、篆刻等,筆意倜儻,縱逸多姿,聲名波及,映照海內(nèi)。

  陳曼生因為喜好紫砂工藝,曾經(jīng)繪畫出十八種紫砂壺的圖樣,邀請楊彭年和邵二泉等制壺,并在壺上刻銘,被后世稱為“曼生壺”。“曼生壺”融入文詞之心、書畫之韻、金石之味,一氣呵成,渾然雅致,于是“藝林爭寶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陳曼生以文人的審美標準,把繪畫的空靈、書法的飄逸、金石的質(zhì)樸,有機地融匯于紫砂壺中,或渾樸,或精巧,或玉色晶光,或明妍俊秀,或溫雅古樸,或氣韻雋永,力除繁瑣和艷俗,增添了書卷氣息和金石意味,在紫砂壺古拙純厚的外表下,融入清新高雅的藝術(shù)情調(diào)。

  “曼生壺”的造型雖然簡煉質(zhì)樸,但是寓巧于拙,富于變化,常在壺腹留出大面積的空白,銘刻出詩、書、畫、印,刻工精細,刀法嫻熟,運刀猶如雷霆萬鈞,顯得雄健蒼茫,金石味十足。往往在壺上刻出銘款,文意靜遠,字字珠璣,簡約生動,蘊涵哲理。在壺底刻“阿曼陀室”章,在壺柄下端刻“彭年”章,使得“名士名工,相得益彰”。

  陳曼生酷愛紫砂壺,寄情于紫砂壺,融情于紫砂壺,在尋求感情與精神寄托的同時,釋放出自己的才情與感悟,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壺里,融入了情感與靈性,融匯了儒、道、釋的精華,融進了他一生的情懷,使得曼生壺充滿了悠遠的意蘊,從而使陳曼生成為了后人仰慕的“一代壺圣”。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紫砂壺 紫砂壺賞析 名壺欣賞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