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泥與小紅泥的區(qū)別
紅泥是紫砂壺泥料中的主要原料,紅泥分為大紅泥和小紅泥兩大類。大紅泥,礦料就是紅的,石英含量高,屬于砂質(zhì)巖。成品除顏色外,與紫泥相同。小紅泥,礦料土黃(有些是青黃,有些是嫩黃),屬于黏土類,盡管礦料也呈塊狀,但屬于泥質(zhì)巖。泥料很黏,收縮(干燥收縮和燒制收縮)比例大,制作工藝要求較高,燒成率低,輕易開裂。而二者的區(qū)別卻很少提及,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區(qū)別之處到底在哪兒吧。
若是看見了礦料,大紅泥與小紅泥還是很輕易就能區(qū)分的,但是對于礦料無緣的廣大消費者來說,就只能紫砂壺的成品上來鑒別了。大紅泥,砂性重,顆粒脈絡清楚,透氣性好,有泡養(yǎng)效果;小紅泥,黏土性,燒結后磁化,沒天然顆粒感,不透氣,泡養(yǎng)效果微小。為降低工藝難度、增加透氣性,一般會經(jīng)由物理方法進行處理:摻砂。生砂,即泥料干燥后再磨成一定目數(shù)的粉;熟砂,即初步燒結后再磨成粉。有經(jīng)驗的玩壺人一看就能分辨出來。但不管是用通粉仍是摻砂,小紅泥作品細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皺紋。但是有一種小紅泥,砂性比其他小紅泥較重(但也不如紫砂),這就是黃龍山小紅泥,一般分布在黃石和紫砂礦層之間。
常見的小紅泥有黃龍山小紅泥、紅衛(wèi)路小煤窯小紅泥、趙莊山小紅泥,但存量已經(jīng)稀少,還有川埠小紅泥、浙江梅山小紅泥、安徽廣德小紅泥。在小紅泥中,又有一種很嫩很純的,鵝黃色,為小紅泥的精品,礦源很少。為示區(qū)別,稱為朱泥。
大紅泥,常見的是紅皮龍、降坡紅泥,但是相對來說礦料存世也很少,現(xiàn)在價格都比較高。大紅泥中最為稀少的是大紅袍,假如別的大紅泥是肉湯,大紅袍則是肉湯濃縮而成的味精,礦源極為稀少,更由于俞國良的一把四方傳爐而身價不菲,不管是原礦仍是泥料,市場上根本見不到。
從成品區(qū)分大紅泥仍是小紅泥,不僅要看顏色,更要看顆粒。由于制泥方法也良多,顏色可以通過沖漿調(diào)整,但是顆粒,卻有如禿頭上的虱子,無法掩蓋。通粉,顆粒天然分布,會很平均;摻砂,顆粒分布不平均;沖漿,顆粒呈平原上的細小丘陵狀。
其實綜上所述,要是只看顏色,肯定會上當。一般朱泥制作難度大,燒成率低,做的人少,所以價格相對來說要高一些。所以朱泥,往往是高價格的賣點。小紅泥礦源良多,其中的精品則較少,但也能見到。只有技藝較高的工手才會冒著風險用這樣稀少的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