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紫砂壺的收藏價值日益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紫砂壺,主要是因為紫砂壺能對茶香怡養(yǎng),這是因為紫砂泥料的特點,那紫砂泥料又有哪些種類呢?它們又有什么特點呢?如何區(qū)分它們的好壞呢?今天三九養(yǎng)生堂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下如何區(qū)分紫砂泥料的相關知識。
紫砂壺鑒別中泥料的鑒別,只是一種習慣說法,其本意是指對壺胎顏色和質地進行評價。大部分紫砂器都是不施釉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壺胎的顏色和質地,根據壺胎顏色的質地的特點是,也可以間接地判斷了制坯時所用泥料的特點。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其所有泥料并不相同,這在各時期的紫砂器中有明顯特點?!蛾柫w紫砂壺圖考》對此有詳明的記述,可資參考,現摘錄于下:
歷考所睹諸傳器,宜興土以紫色者最夥,朱色次之,白者又次之,蓋自大彬而后,嬗遞至道光間,潘壺、伍壺凡紫砂壺名家紫白泥、黃泥胎骨之堅硬與紫砂無異,唯溫透明則不如也。
雍乾之世砂傳器,無不質美色佳者。朱泥壺則自明季以迄乾嘉均甚質美,道光而后雖制作極工,泥質已不如前,非淡則微黃,且欠堅潤,白泥則色桔而黝,佳者更為罕見,是故后之作者,縱有精工亦為土質所限矣。"
由明以迄清初,凡紫砂制者,胎骨硬而堅,色潤而光和。紅泥所制者,胎骨雖不如紫砂之堅,溫潤透明則一也。至紫砂制者,胎骨仍屬堅硬,而溫潤透明已遜。至朱泥所制者,胎骨松而不結,色枯而不澤,每以釉作皮,使其光膩,已非本質之美矣。
降及嘉道,紫砂壺胎骨之堅仍可比美清初,唯透明溫潤殊為遜色。白泥亦腹如是。獨朱泥制作者胎骨堅硬勝于雍乾制器,而略遜于明,且與清初相較,色仍溫潤,僅透明不如耳。
遞至咸同光宣,紫砂制器胎骨之堅與嘉道制器相伯仲,惟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白泥所制者亦同。朱泥壺則胎骨乾而色寡。
這些記載,對我們了解不同時代紫砂壺的胎骨,肌理效果、顏色很有幫助。大體上說,明代紫砂壺普遍泥料質感較粗,且多含砂,觸摸壺體手感皆平滑整齊,硬朗溫潤,輕叩之發(fā)出沉悶的木擊聲音,壺表面有自發(fā)的黯然之光,色澤多為紫褐色。
清代紫砂泥料的質地普遍很好,原因是對紫砂料的加工遠較明代精細。清初泥料有含砂與不含砂之分,含砂者有粗獷之感,不含砂者顯得細膩,燒成之后似若玉石,撫摸壺表細滑堅潤,紫砂色澤深紫,品質優(yōu)良。清代嘉慶道光朝以后,泥料加工仍然很精細,但制品色澤有干枯之感。
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鐵礦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干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成為舉世名陶。其良好的結合性和穩(wěn)定的可塑性,也賦予了紫砂茗壺手工成型、拍、壓、括、塑、鏤、刻等多種工藝手法。紫砂礦土包括紫泥、本山綠泥、紅泥等幾大類。
紫泥類:底槽清泥:位于礦層下部,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質細膩純正。燒結后呈紫紅色,燒成范圍寬,在1200攝氏度左右,質堅細膩光潤、收縮率為10%左右。
紅棕泥:位于礦層中部,礦層較厚,色紫微泛紅,泥質純正,產量較多。燒結后呈棕紅色,燒成范圍廣,在1180攝氏度左右,質堅細膩光潤、收縮率為10%左右。
段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段泥原礦目前非常稀貴,現在宜興制壺人開始
用本山綠泥加紫泥來人工調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
段泥料優(yōu)質的特征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在本山綠泥里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有層次,象玉石。段泥燒不出本山綠色,本山綠泥燒出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段泥用于燒制陶罐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