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紫砂泥料的理解誤區(qū)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yōu)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yōu)點。然而人們對于紫砂泥料的理解卻有誤區(qū)。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紫砂壺投資價值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其市場價格與日俱增。面對日益火爆的紫砂收藏市場,筆者提醒廣大藏家,紫砂收藏要避開“土”的誤區(qū)。
紫砂茶具因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泡茶不是茶的原味而被流傳下來。這種透氣性則源于紫砂泥料燒制后具有雙重氣孔結(jié)構(gòu),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氣性。
因為宜興紫砂壺最為有名,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只有宜興才有紫砂泥,宜興的紫砂泥才是正宗的紫砂泥。事實上,除了宜興外,在浙江、喀左等地也有大量的紫砂泥。紫砂泥只有優(yōu)劣之分而沒有真假之分,因此說只有宜興的紫砂泥才是正宗紫砂泥的說法是不對的。
第二個誤區(qū)是,不少人將紫砂泥料誤認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來的“紫砂泥”,用這種原料做出來的“紫砂壺”顯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沒有優(yōu)勢的。
紫砂收藏主要是收藏紫砂壺的藝術(shù)價值,泥土其次。所以,筆者提醒,紫砂收藏要避開“土”的誤區(qū)。雖然有些稀有的紫砂泥也具有收藏價值,但總的來說,紫砂工藝比紫砂泥更為重要。
早期紫砂泥料的配比和加工
明清時期,宜興陶工已有原料配比的經(jīng)驗。根據(jù)制品大小厚薄的不同,采用甲泥、甲泥綿頭、嫩泥等混合配的方法。紫砂泥糶斗,古人云:“壺之土色自供春下及時大彬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迨硇砂和制。”《陽羨名陶錄》明代陶人陳仲美“好配壺土”,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錯”;還有對紫砂壺“合以丹青之色”《陽羨茗賦》等記載。由此可見,紫砂陶人在明代中期就已經(jīng)掌握了運用自然泥料或化工原料配泥的方法。以梨皮泥與白泥混合,燒后可得“淡墨色”,以天青、石黃則可配成“淺深古色”。
紫砂泥料,在明清時期“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部署迄,奔其窖中,名日養(yǎng)土。”《陽羨名陶錄》即經(jīng)選泥、粉碎,加水潤濕踏練,將泥料放置地窖陰濕處陳腐備用。紅泥、嫩泥、綠泥是制成泥漿狀,用以粉涂于紫泥坯體的表面。明清時期宜興陶業(yè)生產(chǎn)仍保持著小生產(chǎn)者白"奇點,所以對泥料的配比和處理,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民國二十年1931后,宜興逐步采用牛拉滾場碌碡,人推石碾粉碎陶土。1953年3月,陶都鼎建立了軋泥廠,開始使用機器加工陶土。1958年采用練泥機和球磨機等設(shè)備加工陶土,以后相繼發(fā)展了輪碾機、壓濾、真空練泥機等成套連續(xù)化生產(chǎn)作業(yè)線。為了減少硅塵污染,宜興陶瓷公司原料總廠于1973年開始試驗了籠式粉碎陶土。1981年,國家勞動局和輕工部發(fā)款人民幣125萬元,幫助原料總廠籌建濕式粉碎設(shè)備。到1987年底,陶土加工已普遍采用濕式粉碎、籠式粉碎、輪碾機粉碎、雷蒙機粉碎、球磨機粉碎等方法。練泥采用攪拌機、臥式練泥機和真空練泥機等機械設(shè)備。而今,宜興各陶瓷廠已全部設(shè)立原料車間,自行加工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