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制作的鏤雕和浮雕工藝
在古老東方的民族藝苑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紫砂壺,它歷史悠久,壺風(fēng)千秋,品種萬樣,造型變化無窮。一把好的紫砂壺作品,在其設(shè)計上一定要能較好的實現(xiàn)泡茶功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顧人們的審美情趣,能引起人們在情感或是經(jīng)歷上的共鳴,紫砂壺的工藝發(fā)展至今多種多樣,其中鏤雕與浮雕雖然不常用但其制作難度以及其美觀度著實令人贊嘆。
紫砂的鏤雕工藝
早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制作黑陶就已盛行鏤孔裝飾,有方孔、圓孔、扁孔、三角孔、菱形孔以及各種形狀的鏤孔,其排列方式多種多樣。
紫砂壺中的鏤雕裝飾,明末清初已經(jīng)出現(xiàn),康熙朝較為流行。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各種花樣都漸漸出現(xiàn)了。玲瓏八竹壺,無款,高13厘米,寬9.1厘米,由香港茶具文物館羅桂祥收藏。該壺為乾隆前期作品,壺體為八根大竹段組合而成,壺嘴、紐、把均為竹節(jié),大竹段鏤孔為竹竿和竹葉,整個造型、裝飾處理還算雅致,只是使用時略有不便。
今天,紫砂壺中的鏤雕裝飾,多用于壺蓋、紐等。類似此種造型及裝飾已較為少見。
紫砂的浮雕工藝
漢代佛教傳人中國,陶瓷裝飾上也受到佛教藝術(shù)的影響。蓮花是佛教藝術(shù)的題材之一。陶瓷上的蓮花裝飾最為突出,常以貼和浮雕等技法表現(xiàn)各種形態(tài)蓮瓣和其他紋飾。實際上,貼花技法和浮雕技法在效果上往往有許多相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