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的典籍記載
《本草經(jīng)疏》:蟾酥,諸家所主,但言其有消積殺蟲、溫暖通行之功,然其味辛甘,氣溫散,能發(fā)散一切風火抑郁、大熱癰腫之候,為拔疔散毒之神藥,第性有毒,不宜多用,入發(fā)汗散毒藥中服者,尤不可多。
諸家咸云治小兒疳瘦,恐非正治,不宜漫嘗也,即用亦(須)煅過者。
若欲內(nèi)服,勿過三厘。慎毋單使,必與牛黃、明礬、乳香、沒藥之類同用乃可。
如瘡已潰,欲其生肌長肉之際得之,作痛異常,不可不知也。
《本草匯言》:蟾酥,通行十二經(jīng)絡(luò)、藏府、膜原、溪谷、關(guān)節(jié)諸處。
蟾酥,療疳積,消臌脹,解疔毒之藥也。
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滯諸疾,如積毒、積塊、積脹、內(nèi)疔癰腫之證,有攻毒拔毒之功也。
《藥性論》:腦疳,以奶汁調(diào)滴鼻中。
《本草便讀》:蟾酥,善開竅辟惡搜邪,惟諸閉證救急方中用之,以開其閉。
然服食總宜謹慎,試以少許置肌膚,頓時起泡蝕爛,其性可知。
研末時鼻聞之,即嚏不止,故取嚏藥中用之。此藥止可外用,散癰疽,消疔毒,殺蟲瘡,卻有功效耳。
《本草衍義》:齒縫中血出,以紙纴子蘸干蟾酥少許,于血出處按之。
《醫(yī)學入門》:主癰疽疔腫瘰疬,一切惡瘡頑癬。
《本草求真》:蟾酥,味辛氣溫有毒,能拔一切風火熱毒之邪,使之外出。
蓋邪氣著人肌肉,郁而不解,則或見為疔腫發(fā)背、陰瘡、陰蝕、疽癘惡瘡,故必用此辛溫以治,蓋辛主散,溫主行,使邪盡從汗出,不留內(nèi)入,而熱自可以除矣。
性有毒,止可外治取效;即或用丸劑,亦止二、三、四厘而已,多則能使毒人。
其用作丸投服,亦宜雜他藥內(nèi),勿單服也。
《綱目》:治發(fā)背疔瘡,一切惡腫。
《本草正》:治風、蟲牙痛,以紙拈蘸少許點齒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