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配伍
牡丹皮配赤芍:這一配伍來自犀角地黃湯,二者均能涼血活血化瘀,相配可用于熱傷營血證。
牡丹皮配桂枝:這一配伍來自桂枝茯苓丸,取牡丹皮活血祛瘀,桂枝溫陽通脈行血,二者相配,通脈活血止痛功效更佳。
牡丹皮配白菊花:牡丹皮清熱涼血,白菊花平肝瀉火,兩者相配,清熱涼血平肝。
龍膽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肝定驚。用于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陰腫陰癢,濕熱帶下,肝膽實火之頭脹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腫、脅痛口苦,以及熱病驚風抽搐。
臨證配伍
柴胡配龍膽草:這一配伍取自龍膽瀉肝湯,柴胡疏泄升散,升肝膽清陽;龍膽草苦寒沉降,瀉肝膽實火,一升一降,合用可除肝膽濕熱郁滯,用于濕熱下注之證。
龍膽草配茵陳:茵陳味辛苦、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之功。兩者均有清利肝膽濕熱之功效,茵陳且善退黃,合用則疏肝利膽退黃之功倍增。
白菊花
性味歸經:微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散風清熱,平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
臨證配伍
白菊花配桑葉: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之功效。這一配伍來自桑菊飲,白菊花涼血明目作用較顯著,桑葉潤肺止咳作用較強,二者相須為用,可治風熱咳嗽、目赤腫痛等。
白菊花配鉤藤:鉤藤味甘苦、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兩者均能平肝、疏散風熱,但白菊花偏于疏風泄熱,鉤藤偏于息風止痙,二者相伍,具有平肝泄熱、息風之功效。
白菊花配枸杞:這一配伍來自杞菊地黃丸,白菊花清泄肝熱,枸杞滋補肝腎,兩者相伍,滋肝腎,清頭目,用于肝腎虧虛所致視物不清、迎風流淚等癥。
白菊花配川芎: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菊花偏入肝經氣分,泄熱疏風;川芎偏入肝經血分,活血祛風止痛。兩者相伍為用,清熱祛風止痛,用于風熱頭痛。
烏藥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功效主治: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
臨證配伍
烏藥配吳茱萸:烏藥理氣散寒止痛,吳茱萸疏肝下氣,溫脾腎寒濕而止痛,二者相配則疏肝散寒止痛功效增強。
烏藥配木香:二者均能行氣止痛,但烏藥偏于溫散下焦,木香偏于行滯消積,兩者相配,行氣止痛功效尤佳。
吳茱萸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等。
臨證配伍
吳茱萸配生姜:這一配伍來自吳茱萸湯,二者均有溫胃散寒止嘔之效,但吳茱萸重在降逆,生姜偏于宣通,相配則降逆止嘔功效更佳。
吳茱萸配干姜:二者都有散寒止嘔止痛功能,吳茱萸偏于開郁降逆,干姜偏于溫中止嘔,合用則溫中散寒、降逆止痛。
酸棗仁
性味歸經:味、酸,平。入心、脾、肝、膽經。
功效主治:養(yǎng)肝,寧心,安神,斂汗。用于虛煩不眠,驚悸怔忡,煩渴,虛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