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nèi),收縮壓下降或舒張壓下降,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
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fā)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fā)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yǎng)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
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xiàn)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祖國醫(yī)學具有較強的治療優(yōu)勢。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的“眩暈”、“氣虛”、“勞倦”范疇,其病機多由氣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所致清陽升通不順,陰氣承接障礙,陰陽失和。
病因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攝生調(diào)養(yǎng)不濟所致,或勞累過度或突然大失血,以致血脈空虛,氣弱血虧,心脈清竅失其充養(yǎng)。
通常中醫(yī)將低血壓分為3型
(1)氣虛血虧型
病機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失血之后,耗傷氣血以致氣血兩虛,腦失濡養(yǎng)所致?;颊弑憩F(xiàn)有每每勞累即發(fā)作,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悸失眠或多睡,神疲懶言,倦怠食少,舌淡,脈細弱。
(2)腎精不足型
病機為腦為髓之海,腎主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之人則腎之精氣不充,或年老體衰精氣日虧,致使腎精虧耗,不能生髓以致髓海空虛而發(fā)生低血壓?;颊弑憩F(xiàn)有頭暈耳鳴,精神萎靡,健忘少寐,腰酸。
(3)痰濁中阻型
病機為飲食傷胃,勞倦傷脾,脾胃受損,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濕生痰,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眩暈?;颊弑憩F(xiàn)有頭重如蒙,胸脘痞悶,惡心欲嘔,少食多睡,舌苔白膩。
中醫(yī)治療以補益氣血,升舉清陽,補元益腦為主。不僅能改善低血壓狀態(tài),并且可以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機體的虛損狀態(tài),從而使血壓恢復正常,眩暈不作。
對低血壓的臨床辨證施治如下分三型
(1)氣虛血虧型治療以補益心脾為主,采用歸脾湯益氣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兼能補血安神,方藥:人參、黨參、黃芪、甘草、白術(shù)、當歸、遠志、棗仁、龍眼肉。
(2)腎精不足型偏于陽虛者,宜補腎助陽。偏于陰虛者,宜補腎益陰。方藥:補腎助陽用右歸丸,方中熟地黃、萸肉、杜仲為補腎主藥,附子、萸肉、菟絲子、牛膝、龜版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以填精補髓,二方均可加龍骨、牡蠣之類,以收斂浮陽。
(3)中阻型治療以化濕祛痰、升舉清陽為主,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本方用二陳湯化濕祛痰,加白術(shù)以健脾,天麻以息風,是標本兼顧之法。
倘痰郁化火,證見頭目脹痛,心煩口苦,舌苔黃膩,脈象弦滑者,益溫膽湯加黃連、黃芩以化痰清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