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醫(yī)治病則是按照經(jīng)絡的走向,從整體出發(fā),靈活的變通。不一定遵循頭痛醫(yī)頭的治病方法,常常是頭痛醫(yī)腳、左病右治、上病下治。
左病右治--腰腿痛
左病右治常常用于緩解四肢痛、腰腿痛,因為人體呈對稱性,左病右治能激發(fā)身體自愈能力。
四肢與腰腿痛常常由疲勞、機械性傷害、冷刺激等引起,治療手法一般為按摩、敲打、熱敷或拍打。
上病下治--頭痛
頭痛醫(yī)腳屬于上病下肢的典型,因乏力、疲憊和失眠引起的頭痛可以按摩或針灸腳外側的金門穴,偏頭痛則可以針刺第四個腳趾甲旁的足竅陰穴。
上病下治--牙痛按摩手
牙痛除了吃止痛藥或忍受之外,還可以按壓手部的止痛穴--合谷穴?;⒖谙蚝笠淮缱笥业奈恢脼楹瞎妊ǎ哂星鍩嶂雇?、鎮(zhèn)靜等作用,主治頭部出現(xiàn)的牙痛、上火和發(fā)熱等。
上病下治--泡腳止腹瀉
部分地區(qū)有俗語“洗洗腳,止住屙”,其意思便是利用中藥泡腳的療法來治療腹瀉、拉肚子。
在西醫(yī)中認為慢性腹瀉與腸道功能、細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等有關。但中醫(yī)則認為慢性腹瀉脾虛、腎虛有關。
泡腳可以溫中止痛、祛濕、散寒、補脾腎,以及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起到上病下治的功效,故而也對慢性腹瀉有效。民間有利用艾草、胡椒粉泡腳止瀉,也有利用梧桐葉湯泡腳止瀉等偏方。
上病下取--按摩太沖穴治頭暈
上病下取也是一種與病氣相反的治療方法,中醫(yī)里有“頭暈取太沖、豐隆”的說法,即頭暈、眩暈、眼睛熾熱,可以按摩腳部的太沖穴、小腿外側的豐隆穴。
上病下取--氣喘宜補腎納氣
“久喘用補腎納氣法”,中醫(yī)認為長期氣喘、呼多吸少、呼吸困難等,是因為腎氣不足導致,所以用補腎虛的方法,如常常用黨參、肉桂、山藥等補腎氣。
不管是左病右治、上病下治還是頭痛醫(yī)腳,都遵循了經(jīng)絡養(yǎng)生的原則,靈活的變動,以起到治未病與保健的功效。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左病右治的相關知識介紹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左病又治的功效還是蠻強大的,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試試的哦,相信會幫助到大家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