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醪糟 百藥之長
編者按:藥食同源在中醫(yī)中是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但在食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辨證施治,注意藥量,食之有度。譬如酒,酒飲多了傷肝腎,易患高血壓,肝硬化等等諸多疾病。而每日小酌一杯,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活血定痛、消瘀散腫的功效,同時用中醫(yī)泡酒可治愈一些慢性疾病。
米酒醪糟 百藥之長
萬事萬物,皆有法度,用之得法,量又適宜,食肆皰廚之物,都是療疾養(yǎng)生的良品,若失于法度,則全淪為爛腸亂性的毒藥。
酒素有百藥之長的評價,大意是酒為藥物里的長者、尊者。酒能上升到如此高度我想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藥食同源”,食物用于療疾治病,就成了藥物,因此從源流上看,酒算得上是人類早應(yīng)用于醫(yī)療的食品之一。《五十二病方》中所載的西周以來283個藥方中,以酒入藥的有33個;《素問》中專有一篇《湯液醪醴論》,“醪醴”即彼時的美酒,“邪氣時至”可“服之萬全”。其實, “醫(yī)源于酒”,從造字的規(guī)律上就可見端倪,“醫(yī)”字繁體字寫作“醫(yī)”,代表著“酒”的“酉”正好是“醫(yī)”的基礎(chǔ)。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醫(yī)療活動中,多數(shù)情況下是“醫(yī)巫不分”的,而不論是“巫”的祝由之術(shù)、,還是“醫(yī)”的針砭藥食,都往往會以酒為媒。
酒是醫(yī)藥的源頭,不過“百藥之長”的美名流傳至今,更多是基于其寬泛而又顯著的療效。酒辛香溫散,能通血脈、行氣血,而人因氣血而生,因氣血而存,百般疚難起點,往往在于氣血失暢,所以美酒也就有了極廣的應(yīng)用范疇。比如皮膚瘡瘍初起,略有紅腫熱痛時,將數(shù)滴白酒加入40度左右的溫開水中局部洗燙,利用酒的升散之性開通邪毒積聚所致的氣血郁結(jié),瘡癤即可自然消散,免去化膿潰破之苦。漢代張仲景有一份療“胸痹”(即心絞痛)的良方,名叫“瓜蔞薤白白酒湯”,它能寬胸行氣、溫散寒凝,用于寒痰凝阻心脈的胸悶,咳唾引痛,甚至胸痛徹背。該方起效,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酒的溫行之功,不過,彼時的“白酒”,不是現(xiàn)在的高度數(shù)白酒,而是米酒醪糟,也就是前文所引的“湯液醪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