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水滿則溢,運動也是如此,太頻繁或一次鍛煉時間太久反而會傷身。那么鍛煉身體應該注意些什么?鍛煉尺度在哪里?
人人都知道運動好,生命在于運動,但應該如何運動,我們又適合做哪些運動?比如舉重這種運動就不好,它不利于提高心臟的潛力。心臟的能力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現的差異很大,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也是一直在變化的。怎樣才能使心臟的潛力增大,挖掘出它的潛力來呢?
我們經常做的散步、跑步、登山、游泳等都是一些能夠提高心臟潛力的非常好的運動方式。這些活動能夠增加機體的耗氧量,能夠給心臟增加一定的負荷,使心臟處于一種“又累又餓”的狀態(tài)。
“餓”是指心臟本身血液相對不夠用,所以我們運動多了的時候會感覺氣短、憋氣。再嚴重的話,就是憋氣、跑不動了,那是心臟累了。而通過“餓”和“累”,正好可以鍛煉心臟的潛力。那到底該怎樣把握,是不是越“餓”越好,越“累”越好呢?其實不然,這需要把握尺度。
這個尺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每次鍛煉的時候心率達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好。很多養(yǎng)生保健的書都主張使心率提高百分之多少,要增加多少次才算達到了鍛煉的目的。
那么,怎么來掌握呢?就是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能靠一兩次的鍛煉就達到提高心臟的潛力效果。具體運動的時候,應運動到覺得稍微有點累了即可。之后在這個程度上堅持一段時間,直到感覺不累為止,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提高一點,又覺得稍微累了,再堅持一定時期,如此逐漸提高。而不需要每天都提高,這樣你的心臟會受不了,也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一定要一點一點地增加,每增加一點,持續(xù)一到兩周。如果怕運動量增加得太快,你也可以一個月增加一點。這樣你就可以把心臟的潛力很穩(wěn)妥地提高了。
心臟的潛力到底要提高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一定要提高到跟飛人劉翔的一樣呢?其實沒有必要。就像我們平時開車上班一樣,我們不一定非要開好車,車只是代步工具而已。心臟要鍛煉到什么程度呢?夠我們日常使用、日常消耗,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