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濕痰胃而引發(fā)的胸脘痞悶、惡心嘔吐、飲食不下時,可用溫膽、二陳來治療,這是化痰和胃的法則。此外,方劑中的戊己丸,是屬于兩和肝脾的方法,越鞠丸是和解氣、血、痰、火、濕、食郁結的方法。
凡是不用汗、吐、下三法,以一種緩和的方法來解除病邪困擾的,都可算是和法。除了單獨使用外,和法也可以與其它各法配合應用。例如與清法同用的是柴胡白虎湯,與溫法同用的柴胡桂姜湯、兼表而和的柴胡桂枝湯、兼里而和的柴胡芒硝湯等,都是用和法與清、溫、汗、下各法搭配的典型方劑。
總而言之,和法的運用很廣,只要辨證明確,選方恰當,都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溫法
溫法-回陽溫中這是針對陰癥、寒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驅除陰寒、恢復陽氣。此法在臨癥應用上又分為回陽救逆、溫陽袪寒兩大類。
回陽救逆:這是用熱性藥物組成的方劑,藉以回復病人的陽氣,挽救危險逆癥的方法。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陰」的急癥或、熱病汗、清涼太過而導致「邪入三陰」的危境,在癥狀上可見到惡寒蜷臥、手足厥冷、口鼻氣冷、冷汗自出,嘔吐泄瀉,或腹中急痛、脈象微細或沈伏等現象。
由于此時已是陰寒凝聚,陽氣衰微欲絕的生死關頭,所以,必須用回陽救逆的方法來急救,否則將會回天乏術了。四逆湯(傷寒論)是本法代表方劑。
溫陽去寒:這是使用溫復陽氣的藥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復原,達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療疾病的效能。此法通常用于陽虛里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陽虛的人,通常會有少氣倦怠、飲食難化、大便溏瀉等癥狀,可用理中湯來治療,這是「溫中袪寒」的原則。
如是腎陽不足,素多痰飲,經常會有咳逆痰多、行動喘息、小便清長的癥狀,可用金匱腎氣丸來調理,這是「溫腎納病」的原則。由此可知,溫法的應用包括回陽急救與溫陽調理兩方面,不過,一定是在陽氣衰微的情況下,才能應用。
由于回陽求逆法,都是以辛熱刺激的藥物為主,只宜暫服,不可久用;而溫陽調理法,大都是與補法相配合,因此可以多服久服,才可收到藥效;這是在運用溫法時必須掌握的基本原則。
此外,溫法若與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所具有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如與汗法相配合,就是溫散法;與下法配合,是溫下法;與補法配合,就是溫補法。由于溫法是針對寒癥所設計的,尤其是回陽救逆一法,只要使用得當,就能立刻見效,否則就會有反效果出現。因此,在進行溫法時,必須注意下列兩點:病人患有實熱癥候時禁止使用溫法,以免造成不良反應,甚至立刻刻出現險境。
對于陰虛、血虧、或津液不足的人,雖然有溫法適應癥,也該小心使用,防止意外。
清法
清法-退熱降火
所謂清法,就是用寒涼性質的方藥,以達到退熱降火的一種療法。清法和溫法是相對的,對陽癥的癥狀常有效,是治熱病的主要法則。
因為熱病的癥狀十分繁雜,清法在運用上,也可歸納成清氣涼血與熱開竅兩類。熱氣涼血:熱病的病候分類,有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當邪入侵至衛(wèi)時,可用辛涼發(fā)汗法(辛涼解表);表邪全解、里熱熾盛,出現發(fā)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苔黃燥、脈洪數時,表示熱在氣分,可用清泄氣熱法治療,白虎湯是代表方劑;如再入侵到營分,就會有脈數舌絳、心煩不寐的癥狀;或是出現煩躁、譫語、發(fā)斑、衄等入侵血分的癥狀時,必須采用「清營涼血」法來治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都是典型的方劑。清熱開竅:適用于高熱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譫語、痙攣等「熱入心包」、「熱極生風」等病癥,至寶丹、紫雪丹就是有各的方劑。
此外,清法不只用于外感熱癥,也廣泛地用于內傷雜癥,如清心火、治牙齦腫痛的清胃散;清肝火、治脅痛耳聾的龍膽瀉肝湯;清肝火,治燥熱咳嗽的瀉白散;清湯火,治熱痢后重的白頭翁湯等,都以清涼降火為主,專治諸經有火的方劑。清法也可與其它相配合,如與汗法配合,是為清解法;與下法配合,則清下法;與補法配合,稱為清補法;也可與溫法配合,成為溫清合一,可治寒熱錯綜復雜的疾病。
雖然清法具有退熱降火的作用,應用的范圍也很廣,但是使用不當,或是長年服用,反而會傷陽氣,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使用,必須注意下列兩點:凡是虛寒體質、食欲不振、大便溏舄的病人,應該謹慎使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產后,大病后,由于體質虛弱,即使有熱癥,也要小心使用。
消法
消法-包含了消散與破削兩種。
此法適用于痞塊積聚一類頑固性的病癥,或食積、痰飲、水濕壅滯的慢性疾病,以漸消緩散的方法,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癥運用上,可分為消堅磨積、消食導滯、消痰化飲、消水散腫四類。
消堅磨積:這是消散和破削堅硬積塊的方法。凡是因氣結、血瘀、或濕痰聚所導致的腫核痞塊,依其病因使用軟堅磨積,或行氣消瘀的方法,都可算此法。如消除「瘧母」的鱉甲煎丸等,即是此法佳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