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常見病的穴位按摩手法
健肺理氣,止咳化痰
(1)掐推小橫紋。小橫紋即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橫紋處。推小橫紋對治療肺部干性羅音有一定療效,對脾胃熱結(jié)、煩躁、口唇潰爛、唇裂、腹脹也有一定的療效。
(2)揉掌小橫紋。掌小橫紋即掌面小指根下,尺側(cè)掌紋頭。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100~500遍。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本法能清熱散結(jié),寬胸宣肺,止咳化痰,是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對治療肺部濕性羅音有一定療效。
(3)分推肩胛骨。用雙手拇指沿雙肩胛骨骨縫作彎月形從上向下分推100~300遍,分推肩胛骨有宣肺鎮(zhèn)咳的作用,可用來鎮(zhèn)咳與治療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4)揉各俞穴和風門穴。風門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傷風咳嗽、發(fā)熱、頭痛、項強、腰背痛。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肩胛骨中上部貼近脊椎處,揉此穴有健肺鎮(zhèn)咳作用,亦適用于急救,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吐血、骨蒸潮熱、盜汗。其他俞穴介紹省略。
(5)推揉膻中。膻中,即兩乳頭連線中點,在胸骨上。用中指端揉稱揉膻中;用兩拇指自穴中向兩邊分推至乳頭稱分推膻中;用食指和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直推至劍突稱為推膻中。揉、推、分推各50~100遍。主治胸悶、嘔吐、痰喘。膻中為氣之會穴,推揉能寬中理氣、化痰止咳,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療嘔吐、噎。
(6)壓揉內(nèi)外肺四穴,一般運用于5歲以上的小兒。肺穴位于拇指遠節(jié)掌面橫紋中心,咳喘點位于食指與中指掌面指根中縫,氣管穴位于中指與無名指掌面指根中縫,哮喘點位于無名指與小指掌面指根中縫。掌面為內(nèi)肺四穴,掌背相對的位置為外肺四穴,每天一至兩次,每次壓或揉穴3~5分鐘。寬胸宣肺,主治一切肺部疾病。
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1)壓揉胃腸點。胃腸點位于勞宮穴與大陵穴連線的中點,每天一至兩次,每次壓或揉穴3~5分鐘,主治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膽道蛔蟲。
(2)推大腸。大腸經(jīng)位于食指橈側(cè)緣,指尖至虎口(合谷)成一直線。從食指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屬溫性;由虎口推向指尖為清,稱清大腸,屬涼性。補、清大腸統(tǒng)稱推大腸,各100~300遍。主治腹瀉、脫肛、痢疾、便秘。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于虛寒腹瀉、脫肛等;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多用于身熱腹痛、痢下赤白、便秘與食積等。
(3)推胃經(jīng)。胃經(jīng)在拇指指腹近端指節(jié)面上。從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jīng);旋揉為補,稱補胃經(jīng)。二者統(tǒng)稱推胃經(jīng),每天一至兩次,每次各100~500遍。主治嘔惡噯氣、煩渴善饑、食欲不振、吐血鼻衄。清胃經(jīng)多與清脾經(jīng)、推天柱骨、大橫紋推向板門合用,治療脾胃實熱,或胃氣不和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癥;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fā)熱煩渴、便秘納呆,多與清大腸、退六腑、揉天樞、下推七節(jié)骨合用。補胃經(jīng)能健脾胃,助運化,常與補脾經(jīng)、揉中脘、摩腹、壓揉足三里合用。
(4)揉板門。板門在手掌大魚際中部。用拇指或中指端旋推為揉板門或運板門,平補平瀉,偏溫性;用指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腕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每天一至兩次,每次各100~300遍。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及噯氣。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
多用于乳食停積、運化不良、腹脹、腹瀉、嘔吐等癥。板門推向橫紋,屬溫性,可以用于止瀉、脫肛治療;橫紋推向板門,屬涼性,可以用于退熱、止吐、便秘與食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