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被心理疾病所困擾,在日常生活中,得了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及時治療。精神分析法是一種專門治療精神問題的方法。精神分析法的治療對象有哪些呢?如何才能確保我們心理健康呢?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或稱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論上的心理治療方法,聚焦于對來訪者的無意識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這些無意識因素是如何影響來訪者目前的關系、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tài)的。
通過對來訪者生活歷史的探索,探討來訪者是如何經歷既往的人生而發(fā)展變化,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應對當下的成人生活。
精神分析法的治療對象
1. 患者具有強烈的求治動機;
2. 主觀強烈的痛苦感,使得患者有動力承受治療的嚴苛挑戰(zhàn);
3. 對治療中的退行具有一定的自控和反省能力;
4. 產生洞見的能力,及心理學頭腦,或心理悟性(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5. 相對完整的現實感;
6. 具有持久的客體關系;
7. 一定的沖動控制能力
8. 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
9. 可以應用類推和隱喻來思考;
10. 能夠反思試探性詮釋;
專家觀點
1.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對患者的心理領悟能力要求較高,對于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結合藥物治療或住院治療,穩(wěn)定患者情緒,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才能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心理疾病。
2.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通常針對個別患者工作,而患有心理疾病不僅僅是患者單一個人因素所致,其問題的根源往往與原生家庭有關,必要時還需結合家庭治療來調整患者的外部環(huán)境,爭取家人的支持與理解。
3.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屬于長程治療,由于其針對人格結構和深層心理問題做工作,力求達到對人格結構的修補和完善,因此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要比其他取向治療更長更多,而其療效則相對更加穩(wěn)固。因此,適合具有穩(wěn)定的經濟實力和家庭支持的患者。
4. 對于無法堅持長程精神分析的患者,可以考慮采用短程精神分析治療,設定短期的治療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獲得洞見與自我的了解,把時間留給治療后的自我反思和調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