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獨有的武術,是中國非物質遺產,太極拳重視內外雙修,我們今天研究一下太極的“氣”與呼吸關系。太極拳教學有詳細的講解,常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下面隨著太極拳的呼吸方法了解一下吧!
太極的“氣”與呼吸有什么關系
在人們慣性思維中,認為氣和呼吸是一個概念,但是太極拳不這么認為,太極拳將氣與呼吸緊密結合。
對于氣,我們知道,它又分陰陽屬性。自然界的萬物都有其靈根,人也不例外。在陰陽二氣中,陽為陰的靈根,陰陽處一個統(tǒng)一體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離。陰陽平衡這是養(yǎng)生的原則。
在這個原則中,陽為主導,為本源,為根本。太極拳習練中,是通過外攝之氣,來保證行拳中對氧的需求。如何才能獲得習練中的大“有氧化”?這就關系到是何種呼吸的方式。我們說太極拳習練中,首先是變日常胸腔呼吸而為腹式呼吸。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就開始直立行走,并逐漸形成了胸腔呼吸為主的呼吸方式,這種呼吸方式使肺部呼吸功能得到充分的運用。
胸式呼吸,主要是全肺上五分之一部分參與呼吸運動與換氣,而約占全肺的五分之四中下部肺組織,長期得不到充分利用,極大地限制了人體氧氣的吸入量,不能充分滿足大腦等重要器官對氧的需求,因而影響了應享有的壽命(當然要除去心理、飲食、營養(yǎng)、環(huán)境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
太極拳的腹式呼吸,通過有意識地加大腹肌運動,激發(fā)腹部經(jīng)絡,在太極拳腹式呼吸又稱丹田呼吸的鼓蕩作用下,使人體下肢上行經(jīng)由小腹的九條經(jīng)脈(它們分別是兩側對稱的腎經(jīng)、胃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和中央的任脈)。
隨腹肌的起伏而受到激發(fā)活化,這種激發(fā)活化有力地加強了氣血的運行,加之太極拳上、中、下盤的運動,特別重視和強調下盤(腰以下丹田至下肢)的運動,而下盤中的雙腳又有人體第二心臟的比喻,故通過加強下盤及雙腿的運動,不但加快血液循環(huán)和氣血的運行,使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都得到加強,同時更增加了深、長、細、勻呼吸的深度,加大肺的通氣量,并大限度地增加了氧氣的供應,使習拳者在富氧狀態(tài)下肌體更加充滿了活九促使體內二氧化碳加快了排除,使人體各個系統(tǒng)處于更加穩(wěn)定平衡的狀態(tài)。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太極拳下盤運動中,氧的消耗和需求較大,而正是太極拳的腹式呼吸攝氧量提高,才能保證太極拳運動的需求。
從另一角度講,下盤雙腿的運動中,必然通過神經(jīng)反射作用,引起上肢、軀干和全身的運動,又由于腿部肌肉的發(fā)達,兩腿運動時,肌肉的收縮更有利于將遠端下肢的血液向組織灌注,這就加快了血液循環(huán)和體內新陳代謝,并促使體內有害、有毒的代謝物,隨太極拳運動中深層沁出的汗水和呼出之氣而得到快速清掃,從而使臟腑的功能達到一種新的平衡。這種平衡,可使身體長期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
氣在太極養(yǎng)生中的重要性
五臟通常是指心、肝、脾、肺、骨,臟通五藏,五藏具有藏的特點,藏精、藏氣、藏血、藏神,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
通過經(jīng)絡與各腑其他組織器官相聯(lián)系,從而形成有機的整體。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腑,在《黃帝內經(jīng)》中寫作“府”,有府庫的意思。六腑的基本機能是受納、消化食物,并分別清濁,傳送糟粕。
我們說太極拳養(yǎng)生,寬泛來講,是指人的精氣神,但,這里尤以“養(yǎng)氣”為主。太極拳對人體“氣”的滋養(yǎng),主要是對外氣,天地浩然之正氣的調攝和內氣(先天之氣)的調養(yǎng)。以后天浩然之正氣和水谷精微之地氣,對先天之元氣的返哺與充實。
很多人質疑,氣是什么?氣雖然無形,但是講求一個質量,就是一種維持我們身體正常運行的能量。
這種能量,使太極拳與天地能量諧波共振,通過共振可增加骨骼的密度與強度。
我們稱是“氣斂入骨,洗髓生精”?!稐钍咸珮O拳老譜》附錄《太極力氣解》曰:“氣走于膜絡、筋脈,力出于血肉骨皮。故有力者皆壯于皮骨形也;有氣者,內壯于筋脈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