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會問,練太極拳與耳朵有什么關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請聽聽我講的耳在太極拳中的作用,可能會有所幫助。前面談了呼吸是耳朵聽不見的呼吸,那么耳朵聽什么呢?我認為耳要聽蟬鳴。
什么是蟬鳴?蟬鳴即我們稍一靜,大腦中發(fā)出的“而”的聲音。只要能排除雜念,神不外散,專注地聽蟬鳴,久而久之,剎那間耳邊“嘩啦”一聲,如同雷聲,就入靜了。
此時,只知練拳,不知其他,見如不見。見人如不見,見物如不見,見一切如不見。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講的動中求靜的佳效果。
久靜而生動,此動不是練太極拳動作的動,而是一點真陽在動,這一點真陽即是無念而自舉的動(所以要練真正的太極拳,尤其是養(yǎng)生功,不能集體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練,關鍵就在于此。
這個怕是一萬個練太極拳的也沒幾個懂的,更別說什么太極拳專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陽一動就得會收,這收氣之法,不是得真?zhèn)髡?,也絕對不知道。真陽一動,要用小周天收氣之法收之。
氣越收越足,真陽越動越勤、越堅、越硬,直至七個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無孔笛顛倒兩頭吹之功。七個無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開通奇經(jīng)八脈。八脈開通身屬陽,準備下手采小藥。
當我們練著練著突然覺得一點真陽要奪關而出,千鈞一發(fā)之際,要會勒陽關,調(diào)外藥,調(diào)到藥產(chǎn)神知,此時要會上下任督接連之法,速用寶劍斬插之,這叫做寶劍插在三江口,管叫黃河水倒流,風吹之,火化之。
太極拳的學習步驟
一、打基礎
開始學練太極拳的時候,初的十多天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
其實,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nèi)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于人們建立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的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但是,這就是培養(yǎng)、激發(fā)內(nèi)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盡快學會動作,然后去追求動作的規(guī)范與否,就會與秘傳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
這樣的學練太極拳幾年、幾十年,只能算是比劃太極拳套路,只相當于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nèi)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了。
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魏樹人老師說:“由簡到繁地學習、掌握太極拳的內(nèi)功理法,是把握太極拳基本技術核心的關鍵。從內(nèi)功理法入手,由淺入深地琢磨、體驗動作的內(nèi)含主旨,隨著日久功深,便可自然轉入下一個階段——內(nèi)外相合。”
這個階段關健就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nèi)涵,并能一點點的融進行拳走架的整修過程中。
在這個階段,不僅要重視以上的內(nèi)容學習, 還需要我們重視對于太極拳基本功的學習與掌握。
基本功是太極拳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太極拳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式。對于練習者來說,要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以及學習的太極拳流派特點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幫助自己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內(nèi)外相合
學者南懷瑾在《易經(jīng)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令人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
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道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nèi)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y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