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介紹紫砂壺 你夠了解紫砂壺嗎(5)

  宜興紫砂起源

  關于紫砂的起始,已經有大量的人說過談過議過探討過考證過。上一期“砂陶動態(tài)”報道了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無錫市博物館、宜興陶瓷博物館等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已初步斷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應始于明中晚期。而關于紫砂起源的歷史一般有兩種說法:紫砂始于北宋或認為始于明代。我在這做一點鸚鵡學舌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想法。

  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在三十五卷《答宣城張主薄遺雅山茶次其韻》中有“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詩句,蘇東坡的詩中也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描寫,還有宋人作《滿庭芳 試茶詞》云:“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從這些關于紫砂最早的文獻中可見當時上流人士是非常喜歡“紫甌”的。

  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在丁蜀鎮(zhèn)羊角山施工,發(fā)現了一座古窯址,從窯址堆積層中發(fā)現的北宋時期的亂磚以及眾多早期紫砂殘片、廢器中,人們驚喜地發(fā)現了壺、罐兩大類紫砂陶遺跡。茶壺的壺型大致分為高頸、短頸和提梁壺三類,呈天然紫紅色。造型除了圓器外,還有六方形純熟的鑲接成型方法。壺嘴、壺把的粘接采用“鉚釘法”,而且有一部分捏塑龍頭造型的裝飾手法,制作工藝已經具有明中晚期的特點。后經南京大學及南京博物院的考察鑒定,證實了宜興紫砂宋代已有?!兑伺d羊角山古窯址調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結論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

  鎮(zhèn)江博物館近年來在一座南宋古井里發(fā)現了兩件紫砂壺。壺身、壺嘴、壺底用泥片捏成, 壺頸部留有刀削痕,壺身留有很明顯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還施了釉。據考證,認為是宋代酒壺。從用泥粗糙,制型樸素,比較古老看,在時代上可能早于南宋。

  蔡司沾《霽園叢話》云:“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孫高士即元朝隱士孫道明,松江華亭(今上海)人,其居名為“且吃茶處”。白下應該就是現在南京市白下區(qū)。南京、上海離宜興相隔都不遠,得紫砂器品應該容易的多,倘若元朝已經有人用紫砂壺(罐)泡茶,則紫砂起源于明代就不成立了。

  由顧景舟主編,1992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興紫砂珍賞》頁12中說道:“紫砂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始,根據對一些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古窯址的發(fā)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葉。”順便調侃一下:老版《濟公》里看到一個員外強娶一女子(已被濟公掉包)在房間里準備揭開紅蓋頭的時候,手里拿著一把紫砂壺。大家都知道濟公的故事背景是放在南宋初期時候的,是不是該劇劇組的歷史顧問也認為紫砂早在宋代就有了?!

相關閱讀推薦:
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 介紹紫砂壺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