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介紹紫砂壺 你夠了解紫砂壺嗎(7)

  1965年在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明代司禮太監(jiān)吳經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壺是我國目前已知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紫砂壺,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磚刻墓志,而羊角山出土的部分殘器造型和工藝上都和宋代茶瓶相差甚遠,卻與此壺有許多相似之處。且羊角山出土的殘器制作工藝也與宋代飲茶習慣不相符。唐代喝煮茶,宋代喝團茶,而到明代朱元璋下詔,罷造大小龍團,惟采茶芽以進。據《明會典》所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詔建中發(fā)貢上貢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茶芽以進,有司勿輿。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書、次春、紫筍。” 飲茶方式于是由煮、煎改變?yōu)榕莶?。泡茶普及,也許才有了紫砂壺的興起。

  而宜興歷史上燒制紫砂的目前只知道有羊角山和蜀山兩處,蜀山是清代紫砂和均窯的生產中心,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20多座古窯址從明代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根據目前考古的情況考古隊認為宜興紫砂源于明晚期,是有兩處重要遺址。一處是龍窯遺址。此次發(fā)掘的是龍窯的尾段,長9米,寬1.6米。在窯的后方,堆積了七、八米高的陶器殘片,地面上也散落著紅、黑等顏色的壺嘴、壺把、壺蓋以及花盆、燈臺等陶瓷殘片。在窯址東北方發(fā)現(xiàn)了明代堆積物,從青花瓷和銅錢等物品都顯示這里是一片純粹的明代遺跡。而在另一處廢棄堆積層,目前他們已經在此發(fā)現(xiàn)了明代晚期的堆積,因此推測附近應該有明代龍窯舊址。

  考古隊領隊杭濤說這次考古發(fā)掘在廢棄堆積層的最下層發(fā)現(xiàn)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壺嘴的形制和“鉚接”制法、高領帶鋬罐的口沿形制等與江蘇金壇明代井內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壺、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斷這些應是明代紫砂。杭濤還認為,僅憑北宋時期的亂磚就推斷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學,而且在宋元時期的墓葬中沒有發(fā)現(xiàn)過與羊角山窯址發(fā)現(xiàn)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從這次考古發(fā)掘來看,可以初步斷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應始于明中晚期。

  一些媒體網站根據此次考古都認為破解了紫砂起源之謎,報道紫砂起源于明中晚期。其實這也只是初步斷定而且也只是說有目的的使用,有目的的使用并不能代表起源。還有,如果考古隊考古的古窯本身就是明代的,那么出土的必然很難出現(xiàn)宋代的東西。如果紫砂真的起源于明代,那么蔡司沾那把元代的壺做何解釋?如果說宋人喝茶習慣與紫砂制作工藝是兩個概念,那丁蜀一帶的先民是不是飲茶的習慣又有別于當時大多數宋人呢,或者紫砂壺(罐)的使用本來的功能是用來燒水或者煎茶呢?雖然宋人的飲茶習俗以點茶為主,但是煎茶也廣被飲用。

  即使宋元時期的墓葬未發(fā)現(xiàn)與羊角山窯址發(fā)現(xiàn)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那是不是當時宋人沒有與紫砂一起下葬的習俗?也許宋代與明代之間的元代是紫砂的一個斷層,由于是蒙古人統(tǒng)治中國,那時的漢人地位是很低的,漢人使用的紫砂壺在上流社會是不是不入流而只有像元朝初期孫道明這樣的漢人隱士使用呢?還有元代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且雜以米面、麥面、酥油,這種飲茶習俗顯然脫離紫砂的使用功能,從而使紫砂從元代茶器的舞臺慢慢消逝而從漢人統(tǒng)治的明代開始重生呢?總之,關于紫砂起源還是懸而未決沒有完全下定論的。

相關閱讀推薦:
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 介紹紫砂壺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