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鏤雕
紫砂鏤雕裝飾,是紫砂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所謂鏤雕,它采用的是一種“鏤”的技法,本指物狀的鏤空之意。鏤、鏤刻、鏤雕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密不可分的,俗稱為鏤空,實質(zhì)是一種鏤雕。
紫砂鏤雕,有雙層與單層之別。它在雙層或單層的坯體上,先設計規(guī)劃好藝人所需要的圖案,合理布局,無論人物、山水、書法、詩詞內(nèi)容,都能按藝人的設計要求達到理想效果。它用專用工具,雕出鏤空的紋樣或書體,使之凸顯出來,層次豐富,畫面有立體感,主題突出,精巧靈秀。紫砂鏤雕,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傳世品《玲瓏八竹壺》是清初時期的紫砂鏤雕精品,現(xiàn)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館。它外形由八節(jié)竹段均衡分布,鏤雕裝飾主要是八節(jié)竹段的凸起部分,裝飾內(nèi)容為層層密布的竹枝竹葉,層次清楚,竹枝竹節(jié)形姿各不相同,玲瓏剔透,立體感強。壺蓋八節(jié)竹段中央為一粗竹,亦鏤雕竹枝竹葉,與壺身所對應。紫砂鏤雕壺體,由雙層組成,內(nèi)壁存茶,外壁鏤空,新穎獨特,奇巧逼真,細膩生動,技藝精巧,亦為紫砂鏤雕裝飾佳品之一。
紫砂雕漆
紫砂雕漆裝飾,是紫砂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所謂雕漆,主要是以紫砂為胎,用朱漆一層層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則達一、二百層,待半干時描上畫稿,再用刀剔刻?;y隱起,富貴華美,頗有莊重感。此法亦稱作“剔紅”,亦名“紅雕漆”、“雕紅漆”。吳梅鼎《陽羨茗壺賦》:“卣號提梁,賦于雕漆。”談溶《壺雅》:“曾見一壺,自泥胎,外作朱紅雕漆,仿古提梁卣,云雷紋,極精細。”蔡寒瓊《牟軒邊瑣》亦有相同記載。傳世品明·時大彬《雕漆四方執(zhí)壺》,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壺身方形,圓口、環(huán)把、曲流。腹、流、把均為方形,口蓋為圓形。全壺壺體、嘴、把、鈕、口、蓋均用朱紅漆雕飾,唯底部為髹黑漆。
朱紅漆層約三毫米,四面開光,內(nèi)剔刻人物、山水、樹木、花草多層紋樣,漆質(zhì)優(yōu)異,刻紋細密,運刀剛挺有力,光潔潤細,刻工精致,自然細膩。展現(xiàn)出明代宮廷雕漆工藝富麗華貴的特點,同時也顯示紫砂雕漆裝飾工藝的順暢優(yōu)雅風格。壺底部漆層下刻有“時大彬制”四字楷書款,為紫砂雕漆珍品。紫砂雕漆傳器,歷史遺留罕見,因其費工費時,現(xiàn)已不生產(chǎn)。
紫砂髹漆彩繪
紫砂髹漆彩繪裝飾,是紫砂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所謂髹漆彩繪,主要是在素胎紫砂器上髹以朱漆或黑漆,然后再加以彩繪。吳梅鼎《陽羨茗壺賦》記載:“或青堅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傳世品清代《瓜形壺》現(xiàn)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壺器以瓜形為壺,壺流、鈕、把以瓜蒂、瓜筋、瓜枝梗分別飾之。壺與壺體,至流、鈕、把髹朱紅漆,上繪褐、紫、金色牡丹捲草紋,整體線韻流暢,敷彩華麗,光彩奪目,圖案優(yōu)美,精致細膩,為紫砂髹漆彩繪裝飾器經(jīng)典佳作。紫砂髹漆彩繪器歷史上遺留罕見,因其費工費時,現(xiàn)已不生產(chǎn)。
紫砂螺鈿
紫砂螺鈿裝飾,是紫砂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螺鈿俗稱“螺填”、“螺甸”、“甸嵌”、“陷蚌”。是在紫砂胎上髹以黑漆,然后在黑漆上和白色螺鈿拼粘,嵌填螺鈿。白色螺鈿是用蚌殼磨成的細片,它按圖案花紋鋸成各種形體,嵌粘填進壺漆胎后,與黑漆形成鮮明對照,黑白分明,樸實而清麗。
清·蔡寒瓊《牟軒邊瑣》曰:“以砂壺制胎,外嵌螺鈿,稀世之珍也。姬人月色少時,曾在陳昭常簡持寵姬處見一方壺,內(nèi)紫砂胎,底鈐‘鳴遠'印,籇書陽文。外黑漆嵌螺鈿,流與把兩面作折枝花,分布螺鈿,深碧淺紅之色,作花葉,備極巧思。左右兩面嵌人物,似是《玉簪記·偷詩·茶宴》兩故事。幾案屏帷,文房珍玩,亦分選螺色配成。壺蓋作漢方鏡花紋,尤為古雅。把上刻‘妙慧庵'小籇三字,娟秀可愛,底鈐‘江千里造'小楷瘦金書印。當為千里構(gòu)思定制,請陳鳴遠作壺。”江千里為明末清初鑲嵌螺鈿之名工。由陳鳴遠制壺,江千里螺鈿,當是紫砂螺鈿壺器中的珍品之作。江千里應用的當是“點螺”技法,是用夜光螺等為原料,螺片薄如蟬翼,因其用料比一般螺鈿要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或“軟螺鈿”,螺片呈天然五彩閃光,所謂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