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壺鑒賞術語 這些鑒賞術語你懂嗎(2)

  紫砂鑒賞之功能美

  紫砂陶首先是日用品,其次才可能是藝術品。因此其審美價值必須與實用價值融合起來,其形式一定要適合實用的需要,亦即具有功能之美。法國的保羅·蘇里奧在他1904年所著的《合理美》一書中指出: “一種產(chǎn)品的形式只要明顯地表現(xiàn)了它的功能,就具有美。應該把工業(yè)產(chǎn)品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融合起來,承認適合于功能的美的存在。”盡管功能美是一個現(xiàn)代美學才明確提出的概念,其所指的是現(xiàn)代工業(yè)產(chǎn)品的功能本身具有的美,但是功能美并不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的,而是在人類制造器物之始就有了。紫砂陶器所體現(xiàn)的“功能之美”,應該足以令使用與欣賞它的人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感到快樂與滿足。

  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某些當代紫砂新秀的一些所謂“創(chuàng)新之作”便不符合。例如盧劍星、陸文霞的五色土系列中的一些茗壺,作為現(xiàn)代陶藝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要泡茶,叫人如何下手去提拿?壺體上部密密層層的花朵,不扎手才怪呢,而且一不小心就會碰斷花朵。既然如此,何苦一定要做成茗壺的樣子呢?這是生理上不能給人帶來快樂與滿足的例子,還有的則心理上使人別扭。譬如周定芳的“皮包壺”、高振宇的“箱鎳壺”,雖然質(zhì)感上維妙維肖,不過倘若喝從這類壺中倒出來的茶,恐怕會大倒胃口的!至于徐瑞平的“汽車壺”,干脆連造型都不倫不類了。

  紫砂鑒賞之工藝美

  早在先秦時期,《考工記》的作者就已經(jīng)指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工有巧,即工藝要精美。作者將此與順應天時、適應地氣、材質(zhì)優(yōu)美一道作為制造精良器物的必備條件。落實到紫砂陶上,工巧就包括成型工藝、裝飾工藝、燒成工藝都要精美,舍此,縱然有上佳的砂料、美好的造型、雅致的泥色,都無法利用和表現(xiàn)出來。所以工巧,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精湛的技藝,而且也上升為一種審美感受,也就是工藝之美了。

  以制作難度較高的紫砂壺為例,在成型工藝上,必須達到壺體表面光潔無疙瘩,線條流暢,底部平正,口、面平整無起伏且配合嚴密,各部位勻稱,接頭的地方自然光滑,細部刻畫周到,通身沒有裂紋與剝落。在裝飾工藝上,無論是成型者一次完成的雕塑、剔花、印花、泥繪、絞胎,還是需要二度創(chuàng)作的陶刻、釉彩、髹飾、錫包、鑲嵌,其制作工藝均必精到,達到同類工藝的一流水準。在燒成工藝上,不能有由于火力不勻、溫度不一造成的顏色花搭,有氣泡、過老或者過嫩的現(xiàn)象。

  “工藝美”之紫砂陶的典范, 當推清代康熙朝琺瑯彩紫砂壺、紫砂蓋碗和乾隆朝印刻花紫砂成組茶具、金銀彩繪紫砂壺等宮廷制品。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金銀彩繪山水茶壺為例,該壺造型古樸,制作精良,壺腹一面以金銀彩繪山水、樓閣與松柏,另一面為金彩篆書乾隆御制詩。蓋面用金彩繪卷枝紋邊飾,壺口邊、足邊刻纖細的回紋。彩繪技法嫻熟,畫意清逸典雅,篆書用筆流暢,底印端莊大方,可謂紫砂器中珍品。這當然與宮廷制作搜集天下名工,不惜工本大有關系。

  明代早期有一些紫砂壺制作工藝上略顯粗率,乍看還不如當代的摹制品,這是歷史的局限所至。其實它們造型的大氣與砂料的透氣,是后代很難涉及的,這一點必須指明。

相關閱讀推薦:
紫砂壺鑒賞術語 紫砂壺術語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