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需要注意保暖的部位
現代醫(yī)學認為,一方面,腳距離心臟遠端,血液供應較差;加之腳部表面脂肪層薄,保溫能力差,腳的皮溫也低,趾尖溫度低達25℃,而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5℃左右。另外,腳和上呼吸道黏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神經聯系,因此,一旦腳部受涼,就可反應性地導致上呼吸道粘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較慢,抗病力明顯減落。此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發(fā)生感冒、出現呼吸道、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病癥。
祖國醫(yī)學對“寒從腳生”,早就有科學認識,從1400多年前,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提出了“足下保暖”的科學見解。中醫(yī)理論認為“足為腎所主”,在通常情況下,腳位在下屬陰,而寒亦為陰邪,故腳是寒邪侵犯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
國外對足部與機體健康的關系也有精深的研究。俄羅斯民諺說的“頭莫熱,腹莫飽,腳莫涼”,反應的正是俄羅斯人民的防病措施。
所以俗話常說:“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是十分有道理的。人的足部布滿著神經末梢的感受器,足部的寒冷感受可以通過復雜的神經生理活動與大腦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產生聯系。腳匯集著6條經脈,66個穴位,并有72個與器官相連接的反應點,猶如高樓大廈的基礎。由于足部受寒涼而引起的疾病還有很多,如凍瘡、關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足跟病、足麻木都與受寒有關,尤其是創(chuàng)傷、術后、久病、重病的患者、甚至會造成全身感染已經疾病的進一步惡化,所以足部保曖在疾病的預防中極為重要。
結語:保暖要注意方法,記住上面所列出的幾個錯誤保暖方式。其實冬天好的保暖方式就是戶外運動,讓身體主動產生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