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講黃芪性溫,味甘,入脾、肺二經,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氣的功效是強的。脾肺之氣增強,就是增強人體的運化功能,因此黃芪可以強健三焦、補益五臟,可以解脾濕、升肺氣、強心、益腎氣、補肝虛。
黃芪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壓。老年人吃黃芪,可以防治中風和高血壓。年輕人吃黃芪,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
黃芪還有利尿消腫和托毒生肌的作用,不僅適合腎炎、水腫病人做食療,對于虛胖的人,還有減肥的作用。
皮膚長瘡或有潰瘍的人,吃黃芪能使膿毒排出,促進傷口愈合。
金代的醫(yī)家張元素,對黃芪的藥效總結得好。他說:“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
黃芪有如此強大的功效,所以中醫(yī)治療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等,以及對于大病初愈的調養(yǎng)、促進手術后傷口的愈合,都會用到黃芪。
伏天宜喝黃芪粥
吃黃芪,宜用清淡之方。簡便的辦法,就是喝黃芪粥。
黃芪粥,古已有之。在蘇軾的詩中,就曾提到過他在大病初愈時喝黃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歲,謫居密州。當時“齋居臥病禁煙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耆煮粥薦春盤”。這是用黃芪粥來補養(yǎng)病后虛弱的身體。
白居易也有一首《齋居》詩寫道:“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shù)匙粥,赤箭一甌湯。”
詩中的黃耆就是黃芪,而赤箭是指中藥天麻。黃芪、天麻之類在今人看來純?yōu)樗幉?,而在古人看來卻可列入日常食譜。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們的餐桌上竟少不了這一道黃芪粥,病后喝,吃素時也喝。古代儒醫(yī)不分,樂天、東坡之輩想必也深諳藥食同源之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