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圍棋藝術起源于中國,這已為世人所公認,但確切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晉人張華所撰《博物志》云:“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不過是一種傳說,難以為信。一般認為,早記述圍棋的文獻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所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說文解字》曰:“弈,圍棋也”;繼《左傳》之后,《論語》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尤賢乎已”;《孟子》記曰:“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圍棋已經流行于中國了,而且出現(xiàn)了弈秋這樣的善弈國手。
初傳日本
圍棋何時傳到日本,迄今為止仍無公認的準確答案。在日本民間曾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早是由日本古代學者吉備真?zhèn)?694—775)在唐留學二十年后,于公元735年帶回日本的。但據(jù)信史所載,公元685年天武天皇就曾召公卿上殿手談。繼而又有689年持統(tǒng)天皇禁止圍棋和701年文武天皇解除禁令的記錄。爾后日本現(xiàn)存早史書712年完成的《古事記》中,也多次出現(xiàn)以“其石”字做地名、人名的例子。另外718年公布的“僧尼令”中亦云:懲罰博戲,獨優(yōu)弈其石。這些記載都早于吉備真?zhèn)錃w國的735年。顯而易見,“吉備先傳入說”是不能成立的。比以上日本人的記錄還要早的是636年完成的我國正史之一《隋書·倭國傳》中提到的倭人“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戲。”據(jù)此,與以上日文材料相印證,可以說在七世紀圍棋已被日本人所接受,這是一種比較穩(wěn)妥的說法。此外1980年版《大日本百科事典》更認為,遠在公元一——四世紀間,圍棋就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至大和時代(公元四—七世紀)已經流行于統(tǒng)治階級之間了。但此說系據(jù)推考而來,并無確鑿證據(jù)。
圍棋盛行
到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圍棋在日本宮廷盛行起來。專門保存古物的奈良正倉院就存有圣武天皇(724—948)使用過的棋局。日本史書《續(xù)日本紀》中也有如下記載:公元738年宮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彌和連東人者,于政務之閑對弈,爭論中宿彌以刀砍殺東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已出現(xiàn)職業(yè)棋師,并出入于宮中了。759年編纂的日本和歌總集《萬葉集》中就收錄了兩首棋師的作品。
代發(fā)展
1853年美國艦隊兵臨日本,要扣關登陸,整個日本朝野震動,形勢告急。圍棋界也因此而趨向衰落。先是1862年終止了“御城棋”制度。其次本因坊十四世秀和的繼承人被稱為棋圣的秀策,在這一年染流行病夭逝。加上明治維新廢除了“棋所”制度,各家交還俸祿,棋士的生活驟然貧困。
1879年本因坊十八世村瀨秀甫聯(lián)合本因坊十二世丈和第三子中川龜三郎和東京的棋—58—士,結成了日本第一圍棋團體方圓社,致力于圍棋的復興。另一方面,去林家當養(yǎng)子的秀和之子本軒坊十七世秀榮目睹本因坊門的困境,便再次繼承本軒坊名號,與方圓社對峙,雙方一起推動了棋界的繁榮。黃遵憲在《日本國志》中曾記述了當時日本圍棋普及的情況,“圍棋多高手,豪富子弟風雅士夫無不習之者,良朋夜宴酒酣興豪則楸枰羅列矣。”在《日本雜事詩》中也有詩為據(jù)“醉吸瓊漿數(shù)百杯,手攜楸局上霞臺,爛柯莫管人間事,且賭瀛洲玉襪來。”而此時的中國棋界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勢衰微,棋運不振。至本世紀初日本六段棋手高部道平來華,使中國一流棋手紛紛落馬,日本圍棋水平已超過了中國。
差異
實際上,日本圍棋與現(xiàn)在中國圍棋還有一些細微差異,也是反映了中國唐朝圍棋的特點,比方說黑先。明清以來中國圍棋的習慣是白先,但是從《忘憂清樂集》中的棋譜來看,唐宋圍棋以黑先為主。還有“目”這個字應該也并不是日本自創(chuàng),中國的古籍中也有“目”。漢桓譚《新論》中說到圍棋時有“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目”(也有作‘罫’與目同義);梁武帝《圍棋賦》中有“方目無斜,直道不曲”,用“目”表示一個方格是中文中常見的,如“綱舉目張”?,F(xiàn)在口語上還常常習慣把數(shù)叫做數(shù)目,目即數(shù),點目即點數(shù)。另外,“目”和“道”、“路”一樣都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單位,“目”是小一級軍事單位,古代軍隊中所謂的“頭目”即是“目”這個單位的頭。圍棋模仿戰(zhàn)爭.以軍隊的名稱借用是很正常的。唐以前多用“道”,宋以后通用“路”,唐朝時大約多用“目”和“枰”,日本圍棋傳自唐,因此不用中國在宋以后才流行的“路”。另外我們應該可以注意到《敦煌棋經》中棋寫作“碁”,而宋朝的《忘憂清樂集》中是“棊”,現(xiàn)代為“棋”。日本用“碁”正表明了它傳入時的特征。
除上述專業(yè)棋手的比賽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全國性業(yè)余棋手賽。其中有:《每日新聞》社主辦的1955年恢復的“業(yè)余本因坊戰(zhàn)”、《朝日新聞》社于1961年始主辦的“業(yè)余十杰戰(zhàn)”、日本棋院主辦的“女子業(yè)余冠軍賽”、全日本大學圍棋聯(lián)盟主辦的“全日本學生團體賽、個人賽、十杰賽”、全國高等學校(高等學校在日本指高中)圍棋聯(lián)盟主辦的“全日本高校冠軍賽”等等。另外,在地方報紙范圍內,由各種團體主辦的定期比賽不勝枚舉。據(jù)日本《新世紀百科辭典》和《大日本百科事典》統(tǒng)計,日本圍棋人口有600萬人、職業(yè)棋手400人、業(yè)余棋手有段位者在100,000人以上,堪稱“圍棋大國”。
自70年代后期,由于中國的崛起,給日本棋界以極大的沖擊。首先是1976年聶衛(wèi)平在日本刮起了一股“聶旋風”,前來迎戰(zhàn)的六名日本強九段棋手,只有一人幸免敗績,使日本棋界如夢初醒,但仍有一些日本棋手表示不屑一顧。及至1985年以來歷屆中日圍棋擂臺賽的對陣成績,以及近年來韓國棋手的崛起,致使日本圍棋界不得不承認他們獨霸世界棋壇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應該看到,日本在圍棋理論上的功底是很雄厚的,而且圍棋活動的普遍水平也是相當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