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我們都知道,在我們中國,灌腸比較出名的地方應(yīng)該要數(shù)山西了。小編今天要推薦的是蕎面灌腸。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它的歷史。下面就讓我們的戴嘉斌大廚來講講蕎面灌腸有什么樣的歷史來由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蕎面灌腸的歷史
在山西省的很多地方,橋面灌腸是很多地方的風味小吃,而且有一定的傳統(tǒng)歷史了。
適合消暑,所以和山西涼皮,涼粉一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歡吃的食物,也可以作為零食,或者直接當作一頓飯也可以。
山西灌腸制作方法神秘,多為家庭代傳。口感精道細膩,爽滑利口,久吃不膩,調(diào)制簡單,隨吃隨切,加入秘制鹵汁,口感更佳,雖然叫灌腸但是蕎面灌腸和一般的灌腸完全不一樣,沒有任何的動物內(nèi)臟。
那么灌腸是怎么發(fā)展演變來的呢?這應(yīng)該是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吧。
灌腸早是由血腸演變而來:豬血灌入腸衣煮熟叫“血腸”(今存于東北一帶),后在血中摻入蕎面灌入腸衣上籠蒸熟也叫“血腸”(今存于陜北、山西呂梁一帶),再后來有時也只用蕎面糊灌腸,灌完腸剩下的蕎面糊放入盤中蒸熟謂之“素灌腸”,直至發(fā)展到現(xiàn)在只有蕎面沒有血也沒有腸的“灌腸”了。這種叫法一般流行于太原地區(qū)、晉中一帶,其余地方也有叫“碗托”的。
晉地貧寒,盛產(chǎn)雜糧,百姓昔日極少殺牲,肉、血與腸不常有,而蕎麥面常有。蕎麥面不能常與血灌于腸而煮,卻可以五味調(diào)成糊而蒸。
蒸后切條,拌“醋調(diào)和”或辣子油而食,其味足美,故雖不灌于腸,仍呼作灌腸。
在宋代就已經(jīng)有類似灌腸的食物出現(xiàn),而且是宮廷里的一種有名的食材。
今后苑名曰‘御愛玉灌肺’。要之,不過一素供耳。”蕎面灌腸與玉灌肺,名不同但制法、吃法相仿,是否由此相襲沿革而來,查不可得。
太原周邊制“灌腸”名達省內(nèi)外者如晉源、徐溝、榆次等。過去太原縣(晉源區(qū))的灌腸夏白(純蕎面)澆鹵,冬紅(蕎面加豬血與油素子)油炒,用驢油者則稱驢油炒灌腸,人們趕集看戲,常吃為樂。
徐溝灌腸亦分紅、白兩種,歷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范慶林灌腸,有“范一品”美稱。
山西人喜食灌腸,市場大,清徐開礦辦廠、身價百萬的富翁許多是從賣灌腸起家。蕎面灌腸也為晉西南蒲縣、隰縣一帶群眾擅制喜食,如能進軍太原,像“賈記”、“楊記”這樣的字號店將多至星羅街巷。長治的襄垣、武鄉(xiāng)、沁縣一帶,百姓多呼之“官嘗”。
相傳,元代襄垣人李執(zhí)中在朝為官,有一年奉旨回鄉(xiāng)選賢,路過襄垣西營,吃了攤販的“黑皮麥團”,贊不絕口。
攤主炫耀質(zhì)高味佳,李尚書食贊,豎招牌“官嘗”,遂有“西營官嘗”流傳至今。
山西的平遙、忻州、呂梁等地呼灌腸為蕎面碗饦。
饦為古代面食稱謂,當?shù)孛耖g口傳始于西晉戰(zhàn)亂年間,因制于碗、食于碗而得名。碗饦與灌腸本質(zhì)上均為蕎面蒸制品,食法相同,如果必求其異,唯蒸糊之碟、碗器具不同而已。
以碗饦之稱小吃有名者,數(shù)保德蕎面碗饦與平遙白面碗饦。
保德碗饦,有素、葷(蕎面蒸到半熟將五味俱全細碎豬肉鋪到上面一層再蒸,又叫肉碗饦兒)之分,興盛時期是光緒至民國年間,館營攤售,兩枚銅錢一個,賣碗饦店鋪僅縣城有70多家,廟梁街有康、賈二氏之藝佳。
歌唱家馬玉濤回到故鄉(xiāng),曾唱贊保德縣風味小吃“油糕粉湯香,蕎面碗饦美……”
碗饦在平遙多以白面為料,清光緒時以城南堡名廚董宣所制好。忻州寧武縣以豆面制碗饦,亦為當?shù)貍鹘y(tǒng)風味。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quán)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
本期嘉賓介紹
戴嘉斌
男,中國藥膳師,擅長魯菜、官府菜、善于將西餐里的好方法拿到官府菜、魯菜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