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文化與老子學說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意為“道即自然”,并非“道以自然為法”。在老子學說中,關于形而上哲學的高詮釋就是“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講求的道,正是一種回歸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
所謂“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老子語)也是此意。如此也正符合太極拳理論所追求的高境界,“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而陰陽之本矣”。所以,說太極拳“上承老子”,“雖不中,不遠矣”。
太極文化與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
對于不可抗拒的生老病亡,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努力探討能減少疾病、延緩衰老的養(yǎng)生健身方法,以不斷的實踐,去突破人體生命能量的極限,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這樣極具挑戰(zhàn)性的口號。
太極拳充分吸納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的精華融人拳架之中,胸腰折疊,內氣鼓蕩,“沿路纏綿,靜運無慌”,生生不已,自強不息,練拳成了一代代拳家修煉身心健康的佳方式。
通過寓養(yǎng)于拳,使體內水火交融、陰陽平衡,生命的質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從而實現(xiàn)了人們所向往的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即使遇敵,太極拳也很好地解決了既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節(jié)省力氣地克敵制勝的矛盾,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從而實現(xiàn)防身護體、保全性命,以維護個體生命的健康延續(xù)。
太極文化與宗教
太極拳理論雖以《易經(jīng)》及《道德經(jīng)》中的“陰、陽”,“虛、實”,“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為本。實則契合儒、道、釋三家之本旨。
近代學者梁實秋先生嘗言:“一個真正中國人的思想,就是儒、道、釋三教合流的產(chǎn)物”。半個多世紀前,當外國學者收斂目光,切實的研究中國人的思想時,深感詫異一個中國人的居然能同時信奉三種“截然不同的宗教”(即儒、道、釋)。
這是因為洋人沒有認清三家的本旨,而局限于宗教形式了。儒、道、釋三家哲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其明顯區(qū)別于西方文化,便是向內的探究。故可戲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內家文化”,而西方文化則為“外家文化”。
西方哲學執(zhí)著于外物,是故數(shù)千年來唯物、唯心的爭論齦齦不休。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注的重點則是修身養(yǎng)心。
人們常以“入世”、“出世”區(qū)分儒、道。進而以為道家是清靜無為、修養(yǎng)身心的性命之學,卻誤會儒家的思想是銳意進取的。其實,這只是概念的模糊。且以孟子“達者兼濟天下,退求獨善其身”而論之。
或曰:“兼濟天下”是為之進取的目標,而“獨善其身”是失意后的無奈之舉。余曰:唯唯,否否,不然。依據(jù)儒家的一貫思想來解釋這句話,應譯為無論何時都該堅持“獨善其身”,而“兼濟天下”則是碰到機遇后,或可一為。
如此方符合《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意思。而《大學》亦是以修身為本。由此可見儒家思想重在修身,而非“入世”。
至于釋教所追求的明心見性、證道成佛,依舊如此。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句蠻有趣的話:“佛者,覺也,即覺性、覺他、覺性圓滿,再比較《大學》中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兩者何其相似。”
可見儒、道、釋三家皆是修身養(yǎng)心之學。所謂君子、神仙、佛,名異而旨同,殊途同歸。
由此,再看太極拳,重“用意”,以“心為令”,就不難理解了。無疑,太極拳理論是與儒、道、釋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思想相輔相成、一脈貫通的。而太極拳的宗旨,以修心為本,練體為用,也正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境界。
太極文化與兵家
《兵法》歷來被兵家尊為“兵經(jīng)”,對我國歷代的戰(zhàn)爭,乃至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等方面都有著極為廣泛深遠的指導意義。
陳式太極拳的奠基人陳王廷就是一個歷經(jīng)戰(zhàn)斗的戰(zhàn)將,他編創(chuàng)太極拳又參考移植了明代名將戚繼光的《拳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