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瑰寶,練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這樣才能快速練出太極真功夫。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學習原始太極拳幫助你提高太極境界。
練習太極真功夫的技巧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練太極拳貴在堅持。想要練出太極真功夫,首先要重視太極內功,內功是太極功夫的基礎。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里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
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yǎng)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豐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chuàng)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練太極拳講究的是功夫和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是內勁功力發(fā)揮的保證,所以在練習太極拳技擊時,一定要發(fā)揮內勁功力。
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志。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并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他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他劃歸為哪一類太極拳。
練拳時會各自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便產(chǎn)生了陳、楊、吳、孫等眾多門派,還包括趙堡太極拳及武當太極拳。
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chuàng)新。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的發(fā)明是歷史文化(傳統(tǒng)武術)積淀后,經(jīng)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chuàng),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于人身、肢體的運動。
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tǒng)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煉,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
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fā)。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fā)落到點則剛強。
因此,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內勁質量的剛,不是硬、蠻、呆的無變化的拙力之剛,是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正如《拳經(jīng)》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于體內的全身之力聚于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fā)出來,這種力不是發(fā)后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xù)運動。
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松柔的基礎上,經(jīng)過有規(guī)律的長期訓練獲得。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松的技巧之中。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疊化隨氣行。
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配合而產(chǎn)生的。
意識支配是指神經(jīng)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guī)格,同時起動同步運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
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yǎng)出來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
太極拳是由緩慢、輕松、柔和、曲旋,并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疊化而由內到外產(chǎn)生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