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柔,則越敢將敵放進,無論對方勢多沉力多猛,我全敢放在身上,輕松化掉;越柔,我發(fā)力時動作越小越脆快,猶如抽軟鞭,又像金雞抖翎或鯉魚打挺,都是在極放松、極柔軟的情況下發(fā)出的爆發(fā)力,勁力之大,頻率之快,是超乎想像的。至此,懂勁之功已成。
第三階段:進退則是等到功夫再長,周身的動作更小了
可以手臂不動,或基本不動,僅靠腳步的移動即可化解對方的進攻,諸如大捋。身形進退,閃展騰挪,猶如行云流水,綿綿不絕,全是一氣之流行,或沾或走,如影隨形,敵若進攻,打不到實處,勁力總在似空非空中化去。敵若退卻,又總被我之勢所壓迫,甩也甩不脫,進退兩難,左右支絀,只有徒嘆奈何耳。
第四階段:顧盼
再進一步,腳步也可以不動,僅靠眼睛的顧盼和身體的微調就可以知機得勢。至此,目力之毒使敵之任何微小企圖全收于眼底,我之睛光照住敵之雙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彼之意念在眸子必有反映,彼心念甫動,我已全然知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動”,所謂“意在人先”是也。
前輩功夫深厚者甚至有以目光攝人神魄使之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者。這一層次的“不動”,是在前面的“動”基礎之上的。
沒有前面的功底,你想不動也不行;有了前面的基礎,你就沒了怯敵之心,就敢于不動。從前面的大動到如今的不動,是一個逐步內(nèi)斂的過程,由外而內(nèi),由大而小,由形而意。精神內(nèi)斂,而后氣可以鼓蕩,正所謂由動人靜,靜極而動的螺旋式發(fā)展過程。
第五階段:定
到了后,眼睛也可以不看,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也,猝然臨之,無故加之,都在無意之中化解。“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真意”為何?實際就是貓在從高處摔下時會全身完全放松并且把頭和前腿扭到面向地面的方向,這樣可以大限度地減少沖擊力的損傷,這就是不用貓在空中去想。
人也有許多。有了前面的四層功夫,練到了精純不用想的,后天之功已成,同時也就是由后天返先天的起點。通過“定”,也就是氣功中的“入定”,與先天之氣相接。先天之氣是什么?就是人的潛能,潛能之大之強往往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所謂特異功能也就是人的潛能之一。
練到了“致虛極,守靜篤”的地步,靜極而動,陰極而陽,先天潛能隨處而發(fā),太極拳應該是到了高境界。說“應該”,是因為我們自身目前還達不到這種境界,將來能否達到,也要看我們的努力和緣分。
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若吾無身,則何患之有?”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太極拳之要領,無非“虛實柔曲”四字,練到至虛至柔,此身雖有而若無,則何患之有?武林前輩有能先知先覺者,亦有能不知不覺中發(fā)神功者,足見先天之氣非謬也。
以上所說的五個階段,既是練習太極拳,也同樣是練習推手的進階層次,是“循序漸進”之序,分階段逐步去練,庶可大成。
第三,推手訓練中的雙方要敢于用手,敢于進招,不要怕輸怕丟面子而消極防御。在自己人,如師兄弟之間,更要提倡互相喂招,也就是故意做個破綻讓對方用手,在真發(fā)力真打的時候體會拳法。作為喂招的一方是要付出代價、作出犧牲的,但這一步又是絕對必要的。
有一種說法,“不挨打就學不會打人”。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挨了打,只能保證你下次再挨的時候學得乖一點,增強防御能力,但并不能從挨打天然地轉化為會打人,這另一半仍需訓練才能得到。
而如果練習的對方不給你一個合適的機會去體驗一下規(guī)范的動作到底是什么樣的,發(fā)力成功的滋味怎樣,你要想找到真正的感覺是要繞不少彎子的。所以,前輩在拳經(jīng)中一再教導說,除了要有明師指點外,還要有合適的同伴輔助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