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內外相合 太極拳內外相融的境界(2)

  陳鑫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fā)。”余師?陳發(fā)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內不動,外不發(fā)。”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是每一動作,先要意動,再是氣動,然后形動。

  當意、氣、形可以融會貫通的時候,說明你的太極拳已經(jīng)練到一定火候了。

  初學時對于用意行氣,一片茫然,僅能手足照樣比劃運轉,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漸漸正確;姿勢正確后,操練既熟,應當注意開合,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開的動作形于手足為順纏,合是逆纏;手足的纏絲,引發(fā)內勁。開的順纏,內勁由丹田達于四梢;合的逆纏,內勁由四梢回歸于丹田。

  外形之開合與纏絲順逆既明,進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氣之形于外者,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內則為橫膈膜之升降;再進而注意虛實,虛實是意之顯于外者,內則為內勁運行之輕與沉。

  此形于外的開合、呼吸、虛實,是引內之纏勁達于四梢與回歸丹田,橫膈膜之升與降,及內勁之輕與沉;同時此外與內互為因果,相互為用,以至內外合一。

  在此,也需要將之前的心法運用好,做到運用自如。

  (二)由內及外

  打拳練架,熟練既久,動作輕緩,緩能生柔,柔至極,剛自生。剛為實,柔為虛;實為開,虛為合;開為呼,合為吸;均是顯于外者。

  蘊于內者是虛為內勁之輕,實為內勁之沉,是為用意;吸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氣聚于丹田;呼為膈膜降,部份氣由鼻出,部份氣沉入丹田(臍下中極穴),部份氣流行于中丹田(臍部神闕穴),小腹自然外鼓,是為行氣;開為內勁出自丹田運于四梢,合為由四梢回歸入于丹田,是為練形。

  以意行氣,帶動外形,同時外以引內。外之虛實、呼吸、開合,相互與內之輕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內,由內及外,內外兼練,總歸以意,內外合一,表里一致。

  心靜則意專,氣斂則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靜氣斂。用意要心靜意真,行氣要呼吸養(yǎng)氣,練形要運動肢體,學者能夠做好靜和動的姿勢要求,并且做好內和外的動作要求,那就能把握著太極拳的鍛煉方法,但必須依照一定的步驟漸進,始能逐步有功,以至于成。

  太極拳的內外兼修的鍛煉,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對于腹腔和肝臟使受到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有助于輸送血液與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

  陳氏太極拳獨特的纏絲勁的練法,極為細致的,使內勁的從丹田達于四梢,再回歸于丹田,是循人體經(jīng)絡自然的路線,對于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是極有效果的。

  同時在技擊方面主張勁由內換,內不動,外不發(fā);內氣潛轉,外發(fā)則無堅不摧,使技擊達到高的境界。因為太極拳是健身與技擊并重的,所以能夠流傳不替。

  怎么練太極拳的內外相合

  一、圓轉纏絲內外相合

  太極拳的外在特點是什么?太極拳的外在特點就是圓轉纏絲。

  圓的內外相合求達為不易。因為外形有復雜的大圓,而內動是轉小圓。圓與圓要有一個轉折點與圓的連環(huán)相扣。如果導向不好,動作只是外形的圓轉,環(huán)環(huán)不能相扣。求達內外同步圓轉,應注意:圓的中心確定;圓轉的起點、止點、轉折點;圓轉的順、逆時針方向;小圈旋轉的順逆纏絲勁。這是內氣與外形配合的關鍵。先定始點,后定方向,再定圓的大小,然后研究氣流的通暢。

  例如:“云手”動作,云手有動步云手與靜步云手;有大云手,也有小云手。它是兩手在身體兩側交替劃側立圓的拳勢。要注意意導內動,分清主次,根據(jù)外形的旋轉纏絲,應先注意右手劃順時針圓,左手劃逆時針。

  再注意大圓圈中的小纏絲的順與逆纏絲轉點,配合呼吸促內氣的外出與回收。配合下肢移換重心,下肢也不斷纏絲,促內氣導入腳底,立地生根,求大地反作用力。

  先練習大云手,后練習小云手。內氣由丹田運出。進入軌道促導外形起動,以腰為軸,雙手左右纏絲,松肩旋臂,沉肘松胯,圓轉相合。然后,出方點打發(fā)勁的練習。努力求達圓方辯證。

太極境界 太極拳的內外相合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警惕 這類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這類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配菜。經(jīng)??梢钥吹街?..
10個簡單小妙招巧治鼻炎
10個簡單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復發(fā)作是否給...
高血壓的治療與飲食
高血壓的治療與飲食現(xiàn)在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漸的擴大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