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壺的辨別 如何辨別不同時期的紫砂壺(7)

  (二)胎質(zhì)

  明代時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內(nèi)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比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濕氣,使得壺體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較粗糙,大多含有閃亮的云母,胎壁也較厚實。 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xiàn)了紫砂細泥。清中期制作的壺胎骨堅致,色澤溫潤,晚期泥質(zhì)仍堅致但色澤不如中期溫潤顯得干枯。另外,從泥色上也有區(qū)別。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紅色,而清代的泥色則較多,除了以上兩種外,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點”或“桂花沙”。民國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來,如墨綠、黑色等。而現(xiàn)代的紫砂器講究原料與顏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銅器造型,就用仿古銅顏色的泥砂制作。紫砂壺由于經(jīng)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會有一層光亮面,俗稱“包漿”。這也是我們鑒別工作當中鑒別時代遠近的一種輔助手段。

明代創(chuàng)始期的壺是以捏制為主,壺內(nèi)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

  (三)制作工藝

  明代創(chuàng)始期的壺是以捏制為主,壺內(nèi)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chuàng)造了木模制壺方法,壺內(nèi)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蓋與鈕的相接觸有時也會這樣處理。由于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jīng)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nèi)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jié),所以其胎質(zhì)較為疏松。清代的紫砂壺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制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跡。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轤轆成型的工藝。到了近現(xiàn)代則采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而此時期的砂制細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極其規(guī)整,當然手感也極好。

紫砂制品上的款識和銘刻是指刻、印、劃在砂壺表面起裝飾作用的文字

  (四)款識和銘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識和銘刻是指刻、印、劃在砂壺表面起裝飾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產(chǎn)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諸多因素,這同樣是斷代認識上應當借鑒的依據(jù)之一。不同的時代刻款銘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書體上,明代都為楷書,到了清代早期楷書、篆書并用,而后期則以篆書為主。

相關閱讀推薦:
紫砂壺鑒別 紫砂壺 紫砂壺的辨別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