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多留心,有時候一些細微的變化也可能和疾病有關(guān)系的哦。比如,皮膚發(fā)生變化,也可能是疾病信號,為什么這樣說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醫(yī)是如何講究的吧。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皮膚不好,但是也不是人們說的僅僅是粗糙,一般還會出現(xiàn)皮膚上起鱗屑、硬皮,邊緣翹起不平整,手摸的話,甚至還會有較強的摩擦感。其實你不知道,他們的癥狀符合“皮膚甲錯”的概念。
肌膚甲錯,也叫“肌若魚鱗”,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蛇皮腿"。皮膚的外觀和質(zhì)地都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外觀皮膚褐色,如鱗狀,粗糙、干燥、角化過度,是體內(nèi)有瘀血的一種外部表現(xiàn)。這類人臨床可見低熱、手足心熱、午后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癥。臨床上常兼有身體瘦弱、鞏膜呈青暗色等病狀。亦見于糙皮病的皮炎等。因于血內(nèi)結(jié)、濕熱郁結(jié),或溫邪久留,陰液耗傷,津血不能滋潤皮膚所致。
而究其成因,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血虛風燥甲錯
皮膚干燥粗糙,顏色暗淡,表面生有細屑。其具體形狀類似于蛇皮,或蜥蜴皮,嚴重的甚至像鱷魚皮。鱗屑與皮膚粘連緊密,呈污穢或灰白色片狀,四周向上翹起,鱗屑間為白色的干裂溝,互相交叉呈網(wǎng)狀,摸上去扎手,用指甲剮蹭可以剝離。以四肢伸側(cè)較為嚴重。癥狀嚴重也可能泛發(fā)全身,但面部很少被侵犯。夏季可暫時緩解,冬令加重,偶有癢感,近關(guān)節(jié)處皮膚可發(fā)生裂隙而疼痛。
一般還會出現(xiàn)口干咽燥,汗液減少,舌淡少津以及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的癥狀哦。
治法:益氣養(yǎng)血,祛風潤燥。
血熱風燥甲鍺
皮損初起為小米粒大小、干燥堅硬的丘疹,中間細毛穿過,摸上去扎手。之后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基底大面積潮紅,多發(fā)于肘膝伸側(cè),甚者波及全身,皮膚干燥脫屑,伴有掌跖角化及皸裂,指甲增厚,輕度瘙癢,病程較緩慢,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涼血清熱,消風潤燥。
濕熱阻絡(luò)甲錯
皮膚病變可延頸項、耳后、顏面、鼻周,甚至四肢及胸背中線兩側(cè)對稱分布,也可能只分布在單側(cè)。而病情夏重冬輕,平時即便不刺激也可能感到瘙癢。發(fā)病初期為堅硬的毛囊性丘疹,觸之棘手,膚色如常,而后其表面覆以油膩性灰褐色痂皮,數(shù)年后轉(zhuǎn)暗,融合成疣狀,常伴有惡臭。舌象不僅紅并且有瘀斑(多于兩側(cè)),舌系帶下有較明顯表現(xiàn)。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提示濕熱。此類型多遷延時間較長,治療效果緩慢,但長期堅持利水行氣也能夠逐步好轉(zhuǎn)。
治法:清熱祛濕,行氣通絡(luò)。
津液虧虛甲錯
肉眼可以看到大面積的皮膚粗糙,頸后、軀干、時膝處有密集的毛囊性角化性丘疹,形似蟾皮,觸之堅硬棘手,摩擦有刀銼感。常伴有兩眼干澀、視物昏花。此外亦有腹壁,腰臀處皮膚有與毛囊一致的褐色小片狀角化性皮損。有中心固著,邊緣略翹起,似喬麥皮大小的鱗屑。發(fā)展緩慢,冬重夏輕。舌淡少津,脈沉細無力。本證屬“蟾皮癥”、“蛇鱗”、“蛤蟆皮”范疇。
治法:滋陰潤燥,補氣養(yǎng)血。
濕熱阻絡(luò)及津液虧虛型可依季節(jié)性變化與其他證型加以區(qū)別。其形成特點是夏季水濕較盛,溢于肌表,加重濕熱病情;而冬季氣機血運不暢,導(dǎo)致津液輸布不利而加重病情。
簡易方藥
1、當歸30g,姜黃60g,白及30g,生槐花20g,紫草10g,生甘草30g,輕粉6g,冰片6g,蜂白蠟90g,黑芝麻600g。先將上方前6種藥浸于黑芝麻油中10天,然后在爐火上熬至諸藥枯黃。離火去渣濾清,待油微溫時,再人輕粉、冰片,后加入蜂白蠟調(diào)膏備用。外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每周用溫水洗欲2次,20天為1療程。
2、人參、甘草各5g,生地、枸子各10g,女貞子、仙靈脾、菟絲子,黃精、旱蓮草、山藥各9g。每日1劑,水煎服。
3、生黃芪50g,黑芝麻40g,丹參、地膚子各25g,當歸、生熟地、枸杞子、何首烏、白鮮皮各20g,生山藥、苦參、防風各15g,川芎、桂枝、蟬蛻、甘草各10g。每日1刺,水煎服。
4、蒼術(shù)1kg。紅花、當歸各90g,白鮮皮200g,加蜜收膏,日服2次,1次1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