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公元3世紀)

  王叔和.名熙,叔和為其字。西晉山西高平(一說山東充州)人.

  【生平事跡】王叔和曾做過魏太醫(yī)令,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不詳。后魏.高湛《養(yǎng)生論》中有關于他“博好經(jīng)方,洞識攝生之道”的記載,唐.甘伯宗《名醫(yī)傳》謂他“性度沉靜,通經(jīng)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養(yǎng)生之道.”王氏著有《脈經(jīng)》l0卷,是我國現(xiàn)存早的脈學專著;他曾整理編纂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使之流傳于今,為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另外,尚著有(脈訣圖要》6卷,《脈賦》l卷,《脈訣發(fā)蒙》3卷.《論病》6卷等,均佚。

  【學術思想】王叔和對中醫(yī)學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

  l.總結脈學,編纂《脈經(jīng)》。王叔和在臨證實踐中體會到了脈診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正如他在《脈經(jīng)》序中所言:“脈理精徽。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所以他繼承前人對脈學研究的成就,匯集了《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以及扁鵲、華佗、張仲景等人的有關文獻,結合自己和同時代醫(yī)家經(jīng)驗,撰成《脈經(jīng)》一書.使脈學理論和方法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推動了我國醫(yī)學的進步,并對世界醫(yī)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首先,王氏對切脈方法進行了重大改進,把《內(nèi)經(jīng)》的遍診法、張仲景的全身“三部診法”發(fā)展為寸口診法,切脈專取兩手寸口,也稱“三部九侯”,以寸、關、尺為三部,以浮、中、沉為九侯。只是在兩手無脈的危急病候時,才切診人迎、趺陽和太溪。其次,王氏吸收《難經(jīng)》、仲景脈法及《脈法贊》之論,提出寸口分主臟腑的理論,以左寸屬心與小腸,左關屬肝與膽,左尺屬腎與膀胱。右寸屬肺與大腸,右關屬脾與胃,右尺屬命門與三焦。后世醫(yī)家皆從其說。脈形的整理是王叔和對脈學的又一功績.他把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shù)、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脈.基本概括了臨床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脈象.后世脈象種數(shù)雖有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同時他還對各種脈象作了比較形象具體、容易理解的描述.這就使學習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王氏可謂在脈學中做此類工作的第一人.后,王氏還注意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臨床實際,將脈、證、治、判斷預后等統(tǒng)一起來,這就使脈學理論更加充實和完備。

  2.整理編纂《傷寒雜病論》。仲景《傷寒雜病論》成書不久,即散失于戰(zhàn)亂兵燹①之中,賴王氏匯集、整理、補充,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使之得以流傳至今。王氏對《傷寒論》的研究亦頗有功夫。他從脈、證、方、治幾個方面著手,體現(xiàn)了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一般認為,現(xiàn)行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中之《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和書后部分(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以下8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將這些篇章與其所著《脈經(jīng)》有關諸篇相參,此說確有可信之處.在此諸篇尤其是后8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將仲景所用汗、吐、下、溫、刺,灸、水、火諸法加以分類比較,進行分析.很切合臨證應用。對于王叔和整理《傷寒雜病論》的功過.后世多有褒貶,而以宋.成無己等言為公允。其評價云:“仲景《傷寒淪》得顯于世,而不墮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可見王氏正是保留古代文獻,發(fā)揚仲景之學的功臣。

  3 主張早期治療.提倡預防疾病。王氏在《傷寒例)中說:“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冀差,以成痼疾。…。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既巳讨?,數(shù)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強調(diào)了早期診治的重要性。其于養(yǎng)生則認為“食不欲雜”,平時飲食要適量.“多食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從夏至到秋分.要少吃油膩“餅臛②”類食物,這些食物的危害與酒相似,“當時不必皆病.入秋節(jié)變,陽消陰息,寒氣總至,輒多諸暴卒病癘,由于此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這種提倡平時講究衛(wèi)生的思想,大有預防醫(yī)學之意義.

  總之,王氏總結周秦漢魏以來的脈學成就,而又加以經(jīng)驗.充實內(nèi)容,著成《脈經(jīng)》 一書,繼往開來,為我國脈學的代表人物,在世界醫(yī)學史上也頗有影響;他收集《傷寒雜病論》于散亡之余。加以整理編纂.對于保存古代醫(yī)學文獻、促進醫(yī)學發(fā)展有一定貢獻。

  【簡釋】

 ?、澎?xian3

  xiǎn

  <名〉

  (1)野火

  燹,野火也。——《玉篇》

  (2)又如:兵燹(因戰(zhàn)爭所遭受的焚燒破壞)

  (3)后專指兵火、戰(zhàn)火

  先圣舊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嘆也夫!——宋·莊季?!峨u肋篇》

  歷世既久,悉毀于兵燹;間有遺編,多為世俗秘而藏之。——宋·張存《重刊埤雅序》

  久聞離亂今始見,煙火高低變烽燹。——明·高啟《次韻楊孟戴早春見寄》

  xiǎn

  <動>

  (1)焚燒

  及聞蕙棺被燹,頓違共穴之情。——《紅樓夢》

 ?、婆G huo4

  huò

  〈名〉

  ①肉羹

  臛,羹臛。——《廣韻》

 ?、谧龀扇飧壶啞M芨觥?。“~江東之潛鼉。”

點擊查看更多:

 傷寒雜病論 王叔和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