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何夢瑤(1693一l763年)
何夢瑤。字報之,號西池,晚年自號研農,廣東南誨人。
[生平事跡何夢瑤自幼聰穎。10歲能文,l3歲工詩。不僅旁通百家.尤以詩名。有“南海明珠”之譽及“惠門八子”之稱。而且對文史、音律、算術、歷法等.均有研究于醫(yī)學尤感興趣。日喜誦岐黃家言.認為“醫(yī)雖小道,亦道也”。他少攻科舉,因病幾次落第,38歲終中進士.官歷廣西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令.及奉天遼陽州牧。他以“治獄明慎 宿弊革除.有神君之稱”。且關心民眾疾苦 會思恩縣發(fā)生瘟疫,何氏毅然為“立方救療.多所全活”。何氏為官清廉。常“不名一錢”。“貧不能具舟車”。于乾隆庚午(1750年)年。棄官自遼陽歸里 他恢倦宦海。潛心學術,旋即出任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肇慶端溪書院院長。并熱心醫(yī)學教育,懸壺自給.濟世利民.以醫(yī)為業(yè):終其生.
何氏一生勤于著述.著有《醫(yī)碥》7卷(1751年)、《三科輯要》(婦、兒、痘疹)、《追癆仙方》2卷、《神效腳氣方》4卷。此外尚有《本草韻語》《四診韻語》《樂只堂湯頭歌訣》、《針灸吹云集》、《傷寒論近言》等.以及詩文、音律、哲學、史學、數(shù)學等方面的著作。
[學術思想何氏于醫(yī)學博通古代名家之學,強調學無偏倚,主張取各家之長.不能各執(zhí)一見,推崇王肯堂之能綜合多家之說,尤通劉河間、朱丹溪之學。長于內科雜證及溫病。
1 博采眾家之長。何夢瑤的醫(yī)學思想主要宗于明代醫(yī)家王肯堂,王氏采取無所偏倚的態(tài)度.采摭明代以前醫(yī)學之精華。輯成《證治準繩》.何氏對此書很是推崇,譽之為“近代書之冠”,他不僅自己習誦,而且還“慮其奧博難讀”。怕“讀者卒未易得其指歸”,使以《證治準繩》為藍本,“芟其繁蕪 疏其湮郁,參以己見,泐為一書”,名曰《醫(yī)碥》 作為《證治準繩》的羽翼.何氏生當雍正、乾隆之際,正值張景岳溫補學說盛行之時,醫(yī)者不論病之寒熱虛實.用藥往往偏于溫燥.而何氏則承繼王肯堂“無所偏倚’的主張。認為“河間言暑火。乃與仲景論風寒對講;丹溪言陰虛,乃與東垣陽虛對講, 皆以備前人所未備.非偏執(zhí)也”,在對待當時盛行景岳溫補之風的態(tài)度上,他認為“后人動議劉、朱偏用寒涼,矯以溫補,立論過當,遂開酷烈之門.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鋸”。并分析了 “今不問何證.概以溫補”的原因是:“庸醫(yī)不知溫補之能殺人也 。以為平穩(wěn)而用之.黠醫(yī)知溫補之能殺人,而人不怨,以為可以藏拙而用之,于是景岳書.徒遍天下”。但他也不拒溫補于法外。而是認為“若火虛者,脾腎皆寒, 一味溫補.無所顧忌”。并得出凡是虛損之證 “受溫補者易治”的結論。對景岳書,他也很有研究,善于吸取其所長.如對三焦有形無形的看法.他同意景岳之說.認為其他“言其形狀論者,紛紛皆如捕風捉影.毫無實指.惟張景岳謂即腔子.臟腑如物,腔子如囊之括物、人但知物之為物,而不知囊之亦為物.其說甚通”:
2 重視后天脾胃。何氏特別重視脾胃在人體的“后天培養(yǎng)之功”,指出:“胃主進納.脾主運化。飲食之氣味精華由脾胃以灌輸周身,氣日盛而體日充,先天之水火 賴此滋養(yǎng)以生生不息。”在人體病變過程中.何氏概括為“升降動靜茍失其中.雖為肝肺心腎之不職.亦即脾之不職。”臨證施治,則強調全在合理使用藥物、飲食以救弊補偏。對明代以來的補腎、補脾之爭。何氏根據自己臨證的親身體會。指出“知各臟之病皆關于脾.則知脾氣調和即各臟俱調和矣.故補脾不如補腎不過舉要之詞,固不若補腎不如補脾之論為得其全也,老人小兒尤以脾胃為主”。
3 闡發(fā)火證、濕證。何氏推崇河間丹溪之說.認為“凡病多火”.并把火證歸納為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郁而成火;外感暑熱燥氣.增助內氣成熱成火;外感風寒濕氣.閉郁表氣成熱成火;內傷飲食.辛熱之物食積成火;腎水虛虧,下焦之火上炎成火;醉飽見胃火;大怒見肝火;悲哀見肺火;房勞見腎火.凡此十余種火證,雖然臨床見證不一。但病機均與火密切相關。對于火證的治療,何氏主張針對病因病機.從辨虛實、辨六氣、辨臟腑入手處方用藥,并列舉了不同證型火證的治療方藥??梢姾问蠌臍w類到病因病機.從分型到立法用藥,對火證都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淪述。
何氏認為嶺南地卑潮濕 人多中濕。而且在正常情況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分布于四季,而燥濕二氣常多氣兼挾 如溫熱蒸而為濕,寒涼肅亦可為濕.故云:“系濕于長夏。六氣皆可為之,”并用脈象的變化 來區(qū)別濕邪的兼挾。至于濕證的病機.他認為脾居中土。生濕又惡濕.六氣皆能為之病;甚者土濕既成.聚濕為痰。痰郁成熱 熱極生風,變生它證。特設“中濕”一節(jié) 敘述外感濕邪引起的病變 并且指出 人體凡有破傷之處,須防濕從瘡口侵入.致氣血郁滯不行,逆而攻心.使人沉重昏迷.形成破傷濕”之證.他反復強調理脾祛濕的重要性.其于祛濕藥物的運用亦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4 論瘟疫證治。何氏明確指出瘟疫乃厲氣所致,對瘟疫病變過程中,汗、斑、苔、脈的變化從臨床意義都作了詳盡的描述和記載。他認為瘟疫一證,苔白邪在膜原.開達以逐邪;苔變黃則邪入陽明胃。宜用下法以逐邪;黑苔則邪毒內熾. 胃火盛極,急下之以逐邪,主張瘟疫立法重在“逐邪”,并運用舌苔的變化來指導辨證用藥.初起力薦達原飲之功;若毒結漸開。邪氣已離膜原而熱不退、脈洪數(shù)者用白虎場.重用石膏;若斑出不透,熱不退者用舉斑湯;若斑汗并見而熱不退者用白虎湯合舉斑湯:何氏并對瘟疫病的汗法、下法、下后變證、瘟疫兼證、婦人小兒瘟疫、瘟疫愈后諸證從臨床癥狀、辨證要點到立法用藥都作了詳細的闡述 充實并發(fā)展了中醫(yī)溫病學說的內容。
5 論虛損證治。何氏對虛損的分析,很有見地.認為“虛者血氣不足.久則肌膚臟腑亦漸消損.故曰虛損”.對虛損一證的形成,歸納為“關乎五臟”、“責之于脾”、“腎為重”這三個方面和途徑.并描述了五臟虛損的主要癥狀.指出五臟之虛損,互相關連?;橐蚬?“五臟互相關涉,則五臟皆得。為一臟之病,故有本臟自病者。有他臟傳來者”.而脾胃主受納運化.為氣血化生之源,脾傷則生化無源 必致氣血愈虧而臟腑失養(yǎng).虛損益甚.故曰責之脾。虛損腎為重 是腎見虛損,或水虧火旺.或陽虛水泛 或命門火衰,或陰陽俱虛。皆為虛損之重證;且他臟之虛損,后轉歸必形成腎之虛損,對于虛損的治療,何氏主張“大綱須分氣血陰陽”,然后根據五臟氣血陰陽的虛損程度辨證施治。他認為虛損以陰虛為多.宜用甘寒平淡之品滋其水源而降虛火,但于虛損后期。每多脾腎虛寒之證 他則力舉溫補治法之功,在學術上胸襟開闊。毫無門戶之見.
何氏善于學習前人的經驗,既重視理論研究。更重視臨證實踐的探索和總結 得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他一生的醫(yī)療實踐。在溫病和內傷雜病方面積累了較高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治療經驗,還“于嬰科、痘科、婦科.尤為研精殫思”。其所著《醫(yī)碥》一書.發(fā)軒岐之秘, 閘醫(yī)學之理 真正起到了醫(yī)學階梯的作用。
養(yǎng)生加油站 |
- 養(yǎng)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