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案例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我們不妨來一次延伸性思考——我們是怎樣解釋身邊的人和事,是否會不由自主地憑借自己既往的經(jīng)驗想象其他人的動機或用心。
如果一個人的早年生活經(jīng)歷過種種不幸,比如說父母嫌棄,受到兄弟姐妹的排擠和欺負、老師的批評,這一切會形成一個人對自己的基本感覺和評價:我可能是一個沒有價值、不受歡迎的人,所以才被大家疏遠。
如果一個人始終感覺自己不被周圍的人歡迎,沒有人真的理解自己、喜歡自己,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心理方面就會遇到困難,在人際關系的相處中,尤其是親密感、信任感方面就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是我們在對某些人和事情的猜測中,或多或少地會將自己內(nèi)心的感覺和行為方式投射給別人,認定那也是對方的動機和意圖,不知不覺中,在“別人的想法”里面混雜進了“自己的想法”,這會影響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其視角被自己所謂的經(jīng)驗扭曲了。
前面的案例中,女孩的成長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方面一直沒有找到被肯定的感覺,過多的負面體驗使她不相信別人能接受自己,愿意幫肋自己,所以把心理師之間正常的工作轉介錯誤地理解為“冷遇”。過高的防御心理使她面對任何人都帶著“錘芒感”,那是為了隨時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可以理解為是太多的傷害造成了這個狀態(tài)。
人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理解失誤呢?那是因為我們通常習慣于相信自己經(jīng)歷和體驗過的東西,在認知過程中習慣于自圓其說,理所當然地堅持自己的看法。以上這些對自己而言都沒有錯,但不宜簡單地“移植”、“套用”在別人身上。因為簡單的推己及人很有可能因為判斷上的“失之毫厘”,演變成事實上的“謬以千里”。
在心理咨詢中,心理師和來訪者相處的過程,就是在彼此理解的前提下建立和修復關系,其本身就是在完成一次成長。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A不能等同于B,C和D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不知道對方真實的想法時,我們不能推斷是與不是,不妨先有一個假設(可能是什么),而假設成立與否,則需要接下來事實的驗證——對方的表達是驗證,其行為是驗證,時間也是驗證,事實結果更是驗證。
不用簡單的以己推人的方法與別人相處,那樣我們就會看到彼此關系中更為本真的狀態(tài)。
結語:放松自己的心理其實有很多的方法,傾訴、聽音樂、唱歌、運動。這些方法都可以幫你很好的放松壓力,趕走負面情緒,找回身心健康。(文章原載于《心理與健康》,刊號:2012.05,作者:盧麗卿,管洪芬,李建茹,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yǎng)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