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牙痛秘方

  15.1 齒痛驗方

  【來源】沈仲圭,《新編經(jīng)驗方》

  【組成】生石膏18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荊芥、防風(fēng)、青皮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熱止痛、散風(fēng)消腫。

  【方解】氣火上升所致牙痛。方用荊芥、防風(fēng)、青皮祛風(fēng)消腫;石膏清熱;生地、丹皮涼血清熱;甘草解毒和中。全方具清熱止痛、散風(fēng)消腫之功,用治風(fēng)火牙痛,功效頗著。

  【主治】氣火上升、齒痛齦腫。

  【加減】心火旺者,加焦山梔、麥冬各9克;相火旺者,加知母、黃柏各9克;肝火旺者,加龍膽草、黃芩各9克;便秘者,加制川軍、枳殼各6克;惡寒頭痛者,加羌活、白芷各6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山萸肉

  15.2 虛火牙痛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肉桂末1.5克,熟地15克,熟附片、山萸肉、澤瀉、丹皮、茯苓、牛膝、車前子各10克,細(xì)辛2克,玄參、山藥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先用開水泡30分鐘,再慢火熬2小時),分3次飯前服,3劑為度。

  【功用】滋陰和陽,引火歸元。

  【方解】牙痛原因甚多,必須辨證施治。腎主骨,齒者骨之余。若腎中真陽不足,虛火上炎,致陰寒獨盛于下,虛火浮越于上所致。此牙痛等癥,要皆以兩足逆冷如冰為特征。方用辛溫大熱之附子,甘辛大熱之肉桂,辛溫之細(xì)辛等入少陰以溫腎補(bǔ)火;更入治無根浮游之火的玄參,引火下行之牛膝、車前子加入六味地黃湯中,補(bǔ)命門真火而祛下焦陰寒,養(yǎng)肝腎真陰而散浮游虛火,滋陰和陽,而奏引火歸元之效。凡屬陰盛于下,虛火浮于上,用之無有不效。

  【主治】虛火牙痛,寒牙痛,并且能治虛火上炎所引起的慢性口瘡、舌爛、咽喉潰瘍腐爛等久治不愈。且牙痛不甚劇烈,牙齦不紅不腫不熱,牙根不動搖。脈沉細(xì)而數(shù),伴下肢常冷,尤以冬春兩季逆冷如冰者即可用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卓著。一般服10劑左右即獲痊愈。

山藥

  15.3 腎虛牙痛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生地20克,丹皮、棗皮(或用女貞子15克代)、炒草果仁各10克,山藥、茯苓、澤瀉各12克,地骨皮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yǎng)腎陰,平虛火,理脾胃,除濕利水。

  【方解】凡屬陰虛火旺,脾胃虛弱兼濕熱者,方中以生地、丹皮、地骨皮清熱涼血;棗皮溫養(yǎng)肝腎;佐丹皮清肝瀉火;山藥收攝健脾;茯苓緩滲利濕;生地還有滋腎陰以瀉肝火之功;澤瀉宣泄腎濁;草果仁理脾化濕。本方腎肝脾并治,共奏養(yǎng)腎陰、平虛火、理脾胃、除濕利水之功。

  【主治】腎陰虛兼肝郁脾濕牙痛。

  【加減】犬齒痛:陰虛火旺者,加炒黃柏10克,知母12克;臼齒痛,脾胃失調(diào)者,加焦三仙各12克,廣藿香12克;牙齦紅腫潰爛者,加貝母12克,天花粉18克。

  【療效】屢試屢驗,一般服此方一二劑可見顯效,愈后(痛止)再進(jìn)2~3劑,以鞏固療效。

牛蒡子

  15.4 細(xì)辛碎補(bǔ)湯

  【來源】彭開瑩,《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細(xì)辛3克,骨碎補(bǔ)、連翹、牙皂各9克,白蒺藜12克,荊芥、牛蒡子各6克,薄荷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疏風(fēng)、散結(jié)止痛。

  【方解】暴患牙痛,多屬風(fēng)寒激動胃經(jīng)實熱上沖所致;久患牙痛屬腎虛、虛火上浮所致。方中以細(xì)辛疏風(fēng)解熱,開竅止痛;骨碎補(bǔ)壯腰腎續(xù)筋骨、活血止痛;合細(xì)辛同為主藥;配白蒺藜、連翹、荊芥、薄荷散寒清熱,疏風(fēng)止痛;牛蒡子、牙皂疏風(fēng)消腫、散結(jié)止痛;升麻升陽透表,引藥效直達(dá)病所。因此本方對實熱或虛火牙痛均有清散止痛之功,故用之均效。

  【主治】齲齒痛及冠周炎、牙齦炎等引起的牙痛。

  【加減】牙痛腫脹者,加白芷、赤芍;牙痛反復(fù)者,加丹皮、山梔。

  【療效】治療100余例,療效滿意。一般服1~3劑奏效,多4劑即可完全止痛。效佳。

金銀花

  15.5 清胃解毒湯

  【來源】彭述憲,《廣西中醫(yī)藥》(2)1980年

  【組成】生石膏15~30克,知母、谷精草、金銀花各12克,蟬衣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胃解毒。

  【方解】手陽明大腸經(jīng)入下齒,足陽明胃經(jīng)入上齒。胃腑蘊熱,循經(jīng)上蒸而致。方用白虎湯去粳米,清瀉胃經(jīng)邪熱;谷精草疏散胃經(jīng)風(fēng)火;金銀花清熱解毒;蟬衣善散風(fēng)熱。諸藥合用,共奏清胃解毒之功。

  【主治】牙痛。

  【加減】伴有寒熱,加桑葉、薄荷各9克;齒齦焮腫,加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便秘,加大黃9克;痛引頭部、口苦、脈弦數(shù),加鉤藤15克,白菊花9克;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去蟬衣,加熟地、龜板、牛膝各15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佳,一般2~3劑即愈,有效率達(dá)100%。

紅花

  15.6 消瘀清熱湯

  【來源】馮根源,《百病中醫(yī)集驗高效良方》

  【組成】生地15~30克,牡丹皮、赤芍各15克,紅花、薄荷各6克,黃芩10~15克,白芷、荊芥、防風(fēng)、牛蒡子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重者日服1劑半,每隔8小時服1次。

  【功用】涼血散瘀,祛風(fēng)清熱。

  【主治】牙痛。證見單個或多個牙齒疼痛,牙齦腫脹,痛甚者波及頭面,咀嚼艱難,齦色紅赤或紫青,或伴齒衄、口渴、心煩、便結(jié)、溺黃。

  【加減】牙痛甚者,加細(xì)辛3克;齒齦腫脹明顯者,加桃仁6~10克;熱盛便秘,加大黃10克;痛及頭面,加生赭石30克,牛膝13克,或雙鉤藤、僵蠶、夏枯草各12克;齒衄,加蒲黃6克;有膿腫形成者,加蒲公英30克。

  【療效】治療52例,痊愈45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1例。療程短2天,長20天。

云茯苓

  15.7 牙痛得效方

  【來源】陳謹(jǐn),《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生地15~30克,淮山藥15克,山萸肉6克,云茯苓、澤瀉各10克,丹皮12克,丹參30克,骨碎補(bǔ)15克,金銀花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食后服。

  【功用】養(yǎng)腎清腎固齒,滋陰降火。

  【方解】本方以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的理論為指導(dǎo),治牙病須以治腎為主乃能固齒的治療原則,組方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chǔ)而成。方中六味地黃丸養(yǎng)腎清腎固齒,滋陰降火治其本。入骨碎補(bǔ)益腎氣、降浮火、強(qiáng)筋骨、療齒痛,治牙齒松動,為治牙痛之要藥;丹參去瘀生新,用以行瘀血、除血熱、消邪定痛,與既清氣分又清血分、清熱解毒之品金銀花相伍,其效益彰。

  【主治】各種牙痛,尤以虛火牙痛為優(yōu)。

  【加減】癥見牙齒隱隱作痛或微痛,牙齒浮動咬物無力,午后疼痛加重,兼見眩暈、耳鳴、失眠、咽干舌燥、腰膝酸痛、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嫩,無濁苔,脈細(xì)數(shù)者,可投以本方。兼有外感風(fēng)熱之邪者、重用金銀花,加連翹、知母、生石膏。

  【療效】屢用屢驗,尤以虛火牙痛為佳。

  【附記】服藥期間應(yīng)忌煙、酒、辛辣等對口腔有刺激的食物。

豆腐

  15.8 定痛飲

  【來源】程爵棠,《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倒垂柳樹白皮50克,細(xì)辛10克,苦參15克,水豆腐50克。

  【用法】先將倒垂柳樹白皮(切碎)放入沙鍋內(nèi)加清水1000~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汁入鍋,再將細(xì)辛、苦參水煎2次,兩汁混合,入水豆腐煮沸,取藥汁,貯瓶備用。用時囑患者先刷牙,保持牙齒清潔,再取本藥汁15~30毫升,含漱,一次含漱5分鐘,后吐出、連含漱3下。每日含漱3次,至愈為止。

  【功用】解毒消腫,殺蟲止痛。

  【方解】蓋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齦為胃之絡(luò)”。若過食甜物,尤其兒童麻疹期過多食甜,或牙縫不潔,常挾有食物殘渣,均易導(dǎo)致細(xì)菌入侵,久之郁積腐爛化熱生蟲,侵蝕齒面。甜傷腎,腎傷則牙齒抗菌力減弱。此蟲牙之所生也?;蚰c胃積熱上蒸而兼見牙齦紅腫疼痛。治宜解毒消腫、殺蟲止痛。方中君以倒垂柳樹白皮清熱解毒消腫,尤善殺蟲止痛;臣以細(xì)辛祛風(fēng)散寒止痛;苦參清熱利濕殺蟲止痛,合細(xì)辛止痛之功尤著。三藥合用,其解毒消腫,殺蟲止痛之功尤佳。又妙在佐以水豆腐,既能清解陽明之伏熱,且能清心瀉火,又能引誘牙蟲而被殺之。且用藥含漱,俾藥力直達(dá)病所,故解毒消腫、殺蟲止痛之功頗強(qiáng)。

  【主治】齲齒(齒蛀孔作痛)。癥見牙齒表面或中心處見大小不等蛀孔或黑點,蛀孔內(nèi)及周圍多呈現(xiàn)黑色圈,甚則牙齒齊牙齦斷落,牙痛不休,或時痛時止,痛連前頰、眉骨。咀嚼時牙痛尤劇,甚至不能咀嚼食物。上下齒均可發(fā)生,一齒數(shù)齒不等。或牙齦紅腫,大便秘結(jié)。脈舌正常,或苔黃,脈數(shù)。

  【加減】若牙齦紅腫,大便秘結(jié)加用清胃散加減內(nèi)服。

  【療效】治療蟲牙痛174例,痊愈143例,有效2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dá)98.3%。一般用藥3次,多5次,牙痛必止。

  【附記】據(jù)臨床觀察,用本方治驗甚多,療效顯著,治愈率均在80%以上。本方藥簡效捷,無任何毒副作用。痛止后要繼續(xù)用藥1~2次,以鞏固療效。忌內(nèi)服。

  注意事項,要堅持早、晚刷牙,保持牙齒清潔,宜忌食或少食甜、酸、辣食物。

生姜

  15.9 牙鹽散

  【來源】程爵棠,《上海中醫(yī)藥雜志》(7)1983年

  【組成】蒼耳子仁(焙黃研末)60克,生竹葉(去梗)500克,生姜120克,食用白鹽180克。

  【用法】先將竹葉洗凈,晾干,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以浸淹竹葉為度),用木炭火(先武火后文火)煮熬成濃汁后,再將生姜搗汁入鍋內(nèi)煮沸,過濾,去渣。藥汁返入鍋內(nèi),煮沸,將食鹽徐徐投入,拌勻,熬干熄火,取出藥層,與蒼耳子仁共研極細(xì)末,貯瓶備用,勿泄氣。用時,每次取本散少許外擦患牙處,并揉擦數(shù)遍,每日擦3次。

  【功用】消炎固齒,殺蟲止痛。

  【方解】牙痛為口腔常見多發(fā)病,究其因,不外乎是風(fēng)、火、寒、蟲或腎虛、胃火相因為患。蓋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齦為胃之絡(luò)”,腸胃肝之經(jīng)脈上循牙齦,故肝胃之實火,腎之虛火,或外感風(fēng)火之邪,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熱之物,食滯化熱,積熱于胃;或過食甜食,郁積生蟲,火性上炎,均可引起牙痛之病發(fā)作也。治宜消炎固齒,殺蟲止痛。方中君以蒼耳子仁祛風(fēng)燥濕、活血通氣,通竅散結(jié);臣以竹葉清煩熱、降心火,又能導(dǎo)熱下行;佐以生姜辛溫止痛、解郁調(diào)中;尤妙在入食鹽,咸能入腎固齒,又能解毒消炎,化蟲止痛。又因藥擦患部,直入病所,故止痛效果甚捷。諸藥合用,共奏消炎固齒,殺蟲止痛之功。

  【主治】各種牙痛。此因風(fēng)寒火之邪,蟲和胃火,腎虛所致。癥見牙痛不止或時痛時止,或隱隱作痛,遇冷熱酸甜刺激則痛劇,或痛連前額,或牙齒松動,或牙齦紅腫,大便秘結(jié)等。

  【加減】若連用5次,其痛未止,可加用燈火療法,取燈芯數(shù)根,蘸香油點燃,在耳尖處點燒,多3下(左痛,點燒右耳尖,右痛點燒左耳尖)。繼續(xù)擦藥,其痛必止。

  【療效】總結(jié)用本方為主,或輔以燈火療法,治療各種牙痛230例,其中:風(fēng)火牙痛92例中,痊愈80例,有效10例,無效1例;胃火牙痛61例中,痊愈56例,有效4例,無效1例,腎虛牙痛19例中,痊愈16例,有效2例,無效1例;蟲牙痛58例中,痊愈53例,有效3例,無效2例??傆行蔬_(dá)97.8%。

  【附記】據(jù)臨床觀察,用本方治驗甚多,療效顯著。本方看似平淡無奇,且多有藥到痛止之效。一般牙痛用本方,即可取效,對少數(shù)頑固性牙痛,輔以燈火療法,多可解除病痛之苦。又本方具藥簡價廉、使用方便、奏效快、療效高、復(fù)發(fā)率低、無毒副作用的特點,是治療牙痛的有效外治良方。

淡竹葉

  15.10 牙痛方

  【來源】方仁三,《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升麻10克,生石膏30克,白芷、細(xì)辛各9克,甘草3克,骨碎補(bǔ)18克(炒),川椒6克(炒),制川烏10克(先煎),淡竹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胃溫腎,散風(fēng)消腫。

  【方解】齒為骨之余,乃腎所主,牙齦屬胃、陽明經(jīng)循之,陽明為多血之腑,病多實熱,少陰為多寒多虛之臟,牙齦血肉相連,互相影響,故牙病病機(jī)為寒熱搏結(jié)(胃熱腎虛)。治宜清胃溫腎,消腫止痛。方中升麻、石膏、淡竹葉,寒涼清解,直入胃腑,以瀉陽明郁火,透熱解毒;制川烏、骨碎補(bǔ)、川椒、細(xì)辛入腎經(jīng)以溫少陰腎經(jīng)之寒;白芷亦屬祛風(fēng)散寒之品,且以止痛見長。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溫腎,散風(fēng)消腫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風(fēng)火,齲齒等牙痛。

  【加減】若痛劇者,加羌活9克;腫甚者,加蒺藜12~30克;便秘者,加大黃3~9克(后下);熱甚者,石膏增至60~100克;濕盛者,加生苡仁30克;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克;寒盛,加麻黃3~9克;胃陰虛者,加石斛30克,麥冬18克;腎虛,加生地30克,懷牛膝30克;血虛者,加當(dāng)歸、川芎各10克等。

  【療效】臨床屢用,頗得心應(yīng)手,均取得顯著療效。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點擊查看更多:

治牙痛秘方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