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 先賢的經(jīng)典著作中關于腰的論述為我們后來學子,在學習太極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據(jù),使我們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極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腰,武禹裹的論述有“腰為驅使”、“腰如車軸”;王宗岳的論述有“活似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腰為太極拳體用結合之主宰,是體內(nèi)“九曲珠”中間那顆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體內(nèi)有九個彎,故名九曲珠(見《孔于世家》),不是九個珠子”的說法——編者,位居中央,是體之中樞,承上啟下溝通上身下肢聯(lián)系的樞紐。拳家無不奉為主宰刻意修煉,但多摸不到要領,苦惱著不少拳家。
如何進行腰部的訓練是拳家練好太極拳之關要。經(jīng)過多年實踐,從“身知”功夫中悟到一點腰在拳術中的變化和應用。拳論中談論腰的論述是經(jīng)典要言,絕無差異,我們練不好是我們理解有誤。拳家不應該有腰,準確的說,空腰,也就是沒有腰。拳論說的“腰隙”、“腰間”,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語“命意源頭”讓后來練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間”。隙者空也,間者沒有也??臻g、時間、房間,都是空的,練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頭,源頭乃是發(fā)源地。(對“命意源頭在腰隙”句,有人亦有不同見解,認為首先應弄清什么“命意”,其次才是“源頭在腰隙”。——編者)
高明的拳家不應該有腰,你也永遠摸不到他的腰。拳家的腰是“隙”是“間”,是空無。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謂沒有軀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覺沒有軀干,對方觸模也確實摸不著東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論以后,要解決如何將腰練空的拳法拳藝。首先練拳時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轉身的動作時,不要以腰帶手腳坐腰轉身,而是以松腳松腰解之。轉身時不轉腰轉不過去,請不要轉,以松腳轉身,轉不過去不轉,在重心上找問題。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沒有什么其它良方。
肩 在太極拳套路中沒有肩的單獨拳勢,在技擊訓練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與胯合。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之重要顯現(xiàn)在拳勢套路之中。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腰緊受制。
訓練松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盤拳勢勢松肩,在陰陽變轉松腰的同時也應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著力。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雙肩下松。經(jīng)常注意動則松肩,可以達到松肩之目的。
肘 太極拳沒有單挑出來講肘,肘在套路中無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間,肘滯上肢僵,在技擊上吃虧,練拳肘僵也難以將拳練好。
太極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著力就是。太極拳修煉中以垂肘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進身”之說。象“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腕 太極拳的腕骨均應松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開,腕自然舒松。
手 以太極手修煉太極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練家的手應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關節(jié)也要節(jié)節(jié)松開。
在武術中手的運用變化多端,分為拳、掌、勾、爪、指等五類,五類手法中,演變出百余種用法。太極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練習太極拳要放松、要求放松、要做到放松,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認識到這是不同的概念:要放松是綱領---是必須要做的,要求放松是技術自身的要求,而要做到放松則是個人因素、因用功不同可得到一定的放松境地。但不管怎樣解釋,都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只是指導肢體運動的思想,并不是具體的行功方法。所以練習者多不知真正的放松是怎樣做的-----關于放松,揚禹廷先師指出:只有放松才能達到“要將拙力退盡、而使真力產(chǎn)生”的地步。怎樣放松呢?先師指出了這樣的法理:身上不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