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藥用價值 蒲公英消腫痛之效

  蒲公英是種常見的花草,但是在中醫(yī)中卻有著很重要的應(yīng)用,蒲公英具有很多的藥用價值,那么你知道蒲公英有哪些作用么?趕緊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清胃定痛

  清代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載:“本品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療胃脘病”。從蒲公英之性味分析,其所主之胃痛,當(dāng)屬熱痛之類,而王氏之應(yīng)用,既炙脆存性,又以火酒送服,則其寒性已去,只存其定痛之用了。近賢章次公先生治胃潰瘍,具有小建中湯證者,以此湯加入蒲公英30克,療效很好。蒲公英的鎮(zhèn)痛作用不僅在于能清胃,還在于其能消瘀,凡胃脘因瘀熱作痛,用其為相宜。而胃潰瘍之疼痛,配合養(yǎng)胃之品,又可奏養(yǎng)胃消瘀、鎮(zhèn)痛,如能選用其根,曬干研末吞服,效尤佳良。

  消痛散腫

  蒲公英為治療癰瘍之佳品,尤擅治乳癰。由于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而蒲公英專入肝胃二經(jīng),具有消腫散結(jié)之能,故治此證效著。治乳痛常用蒲公英30克~60克,配合陳皮10克~15克,生甘草5克~10克為基本方。紅腫焮痛者,加漏蘆、天花粉;乳汁排泄不暢者,加王不留行、白蒺藜;局部硬結(jié)較甚者,加炮山甲、皂角刺。均以黃酒為引,療效顯著。

蒲公英為治療癰瘍之佳品,尤擅治乳癰

  排膿治痢

  痢疾一病,好發(fā)于夏秋之交,多因濕熱積滯,蘊結(jié)腸中,阻遏氣血之運行,化為膿血下泄所致。故清化濕熱,行氣導(dǎo)滯之法為常用。蒲公英一能清熱解毒,可清解腸中血分之毒熱;二有緩下作用,能解除下痢之后重。凡濕熱邪毒交阻,痢下紅白如膿,后重不爽者,在清腸治痢方中,加用蒲公英,一般用30克,使用鮮品尤佳,但需用至60克,可以減緩病勢,進(jìn)而縮短療程。

  清肝達(dá)郁

  蒲公英除有清肝瀉火作用外,并能“達(dá)肝郁”。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指出:本品能“散滯氣”,已有達(dá)郁之意。蓋蒲公英花發(fā)甚早,得春初少陽之氣,所以有生發(fā)之性,與苦寒沉降之品有間。清肝兼可達(dá)郁,此蒲公英之長也。凡肝熱而郁者,宜用蒲公英調(diào)治。對肝炎患者,癥見肝經(jīng)郁熱征象者,可隨證選加蒲公英,本品除清肝外,又能利膽,對急慢性膽囊炎以“膽脹”而痛為主癥者,多為氣滯、郁火、濕痰、瘀血互阻,以致膽失通降而成,當(dāng)以化痰行瘀,利膽散結(jié)為治療大法,選用蒲公英甚妙。

  蒲公英的功效

  1、清熱解毒 可用于熱毒證,尤善清肝熱,治療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

  2、消癰散結(jié) 治療熱毒壅結(jié)于肌肉所致的癰腫瘡毒,高熱不退。對乳癰有良效,能解毒散結(jié)通乳,可內(nèi)服或外敷,常配金銀花等同用。另外還可配大黃、丹皮治療腸癰。

  蒲公英的作用

  1、 抗菌:50%鮮草汁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50%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抗真菌: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4對奧杜盎小孢子菌許蘭黃癬菌,紅色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

  3、抗腫瘤:蒲公英熱水提取物30~4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接種后11~20天給藥有抑瘤作用,對接種后的1~10天給藥無效,其抗腫瘤作用類似香菇多糖,是通過免疫機制實現(xiàn)的。 另外,本品還有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等作用。

  結(jié)語:蒲公英在中醫(yī)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但是蒲公英也有著一定的副作用,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使用蒲公英的禁忌,千萬不能盲目使用,免得適得其反哦!